臨清
臨清市位於我國京九鐵路進入山東省北部第一站上,地處東經115o42'北緯36o61',西隔衛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隔馬頰河與高唐、茌平二縣為鄰,北部與德州地區夏津縣相連,南部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全境東西長55.44公里,南北寬29.88公里,總面積957平方公里。土特産品主要有棗脯、千張襖、醬菜、哈達、獅貓等。
全市版圖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20萬。現轄9鎮3鄉4個街道辦事處,600個行政村。
臨清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的基本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幹寒”。全年盛行風向為南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左右。
運河名城
千年古運河哺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可以説,臨清是完整體現中國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近年來,臨清市在文化建設方面,堅持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臨清名城、名人、名勝、名吃、名産等“五名”優勢,科學定位,精心選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大力弘揚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大眾文化,著力打造運河文化名城。
發揮名人效應。臨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臨清市1998年興建了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季羨林先生資料館,“兩館”開館以來,舉辦文化交流、書畫展覽、青少年主題教育活動60余次,接待參觀群眾20余萬人次。2001年,臨清市隆重舉行了紀念張自忠將軍誕辰110週年活動和慶祝季羨林先生90華誕活動。今年4月初,投資300余萬元的張彥青藝術館破土動工,預計今年10月份開館。
發揮名勝優勢。臨清古跡眾多,境內擁有明代建築運河鈔關等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帶有明顯的運河文化烙印。臨清市把合理地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編制了《臨清市文物保護管理規定》和《臨清市旅遊事業發展規劃》,對舍利塔、運河鈔關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修復,對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綠化,開發了運河文化一日遊專線。
發揮名品效應。臨清地産豐富,名品眾多。臨清哈達、臨清獅貓、濟美醬菜、臨清貢磚等享譽古今,特色小吃、風味食品在全國的知名度也很高。臨清立足傳統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目前,臨清貢磚工藝得到恢復,獅貓繁殖成為臨清人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臨清哈達的生産、濟美醬菜的生産形成規模,建成了匯集臨清特色小吃的臨清美食一條街。衛河釀造集團依託臨清運河文化開發出的“衛河王”酒、“謝公”酒、“獨佔鰲頭”酒、“鈔關老窖”酒等系列産品深受歡迎,一些産品遠銷歐盟、北美及日本市場。“衛河”系列白酒還榮獲“山東名牌産品”稱號。
發揮名城效應。臨清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臨清人懂京劇、愛京劇。1999年,臨清市申報成立了山東戲曲學校臨清分校,培養了一大批京劇專業人才。近年來,又相繼成立了“雙百”戲曲學社、京劇協會等7家業餘京劇協會,每年定期舉辦京劇票友大賽。2001年,臨清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京劇票友藝術節。山東臨清市京劇團于2006年11月13日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巡營》、《女起解》、《探皇陵》、《望江亭》四台經典摺子戲。一個縣級京劇團能夠登上全國戲曲最高殿堂的舞臺,這在長安大戲院的歷史上也十分鮮見。從十多年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給了臨清“京劇之鄉”的稱號至今,許多京劇名家來臨清演出,每每都有回家的感覺。臨清“京劇之鄉”盛名遠播,吸引了全國各流派、各行當的京劇藝人來此獻藝。四大鬚生之一奚嘯伯,多次來臨清登臺演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便是在臨清唱紅進而走向全國的。此外,著名京劇劇目《陳三兩爬堂》、《連升三級》、《九江口》等均是以舊時臨清的人或事創作而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和李世濟來臨清演出時説:從未見過像臨清人這樣愛京劇又懂京劇的觀眾.街頭巷尾隨處可聞京劇之聲,就連四歲的孩子都能唱上一段,中國京劇院的李和增等老藝術家都曾在此工作過。雖然排練條件艱苦、演職員收入有限,但該團的50余人卻堅守著京劇這塊陣地。全團行當齊全、流派豐富,張派青衣、葉派小生、裘派花臉、譚派老生等流派都有代表人物,臨清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為把山東快書藝術發揚光大,在大眾公園樹立了高元均先生塑像,並於2004年承辦了全國山東快書大獎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