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
         

焦作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8:13 | 來源: 中國網綜合消息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省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現轄2市4縣4區和1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總面積4071.1平方公里,總人口355.1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04.57萬,農業人口250.56萬。

經焦作的隋朝大運河

焦作運河

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地區(古稱有懷慶、河內、河朔等),包括今沁陽、博愛、武陟、修武、溫縣、孟州等市縣,與黃河南岸的鄭州至洛陽一帶,自古就是溝通大半個中國的水上運輸中樞。這裡有黃河、洛河、沁河、丹河、衛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運河等人工河流交匯於此,發達的水路漕運為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焦作境內的黃河長110公里,現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黃河航運,歷史悠久。焦作地區有原始社會時期“共工堙水”、“鯀障洪水”、“大禹治水”等眾多傳説。先民們用石器“刳木為舟”,創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陸行載車,水行載舟”。隋朝大運河之前的水利航運工程

中原地區,春秋時期黃河水系的航運便有發展。《左傳》記載,當時的晉國(今山西)向秦國(今陜西)購買大批糧食,就是經渭河、黃河、汾河運到晉國都城絳地的。戰國時期,黃河水運比較發達。據《禹貢》記載,“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浮于淮泗,達于河。”就是説,由黃河入濟水、淮河、泗水而入長江……這裡描述的是以黃河為中心的主要天然河道水運交通路線的狀況。魏惠王十年(西元前361年),魏國人工開挖鴻溝水系溝通了今鄭州至開封間的航運。東漢時期,國家政治中心從長安遷到了洛陽,洛陽至鄭州間的黃河兩岸(包括今焦作地區)從此就成了溝通中國南北水運的中心樞紐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繁,迫切需要利用水運輸軍隊、糧草,在黃河南北兩岸先後開鑿了不少人工運河,使航運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在關中地區,戰國時期開鑿了鄭國渠;兩漢時期,黃河流域又開挖了六輔渠、白渠等,發展灌溉和航運。

西元584年,隋文帝下令開通關中地區的運河——廣通渠。當時,由於渭水多沙,深淺不一,行船不便,在渭水南邊開了一條從長安東到潼關入黃河的運河,長150多公里,稱為廣通渠。廣通渠將長安通過黃河水系與洛陽連接了起來。

在江南地區,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末期。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西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邗溝),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和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相當多,需要江淮地區供應。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無法滿足北方的需要。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政治上,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方向的大運河。楊廣即位之初,為了加強對富庶的江南地區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財富,以及隋煬帝個人抱有開運河乘龍舟遊江南的目的。那時候,隋朝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糧食、布帛和財富,這就為開通運河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大運河的開通

隋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從西元605年到西元610年開通了大運河。

至此,隋朝建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河四段連接,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洛陽到江都長1000公里,江南河長400多公里。運河兩岸築有禦道,栽種柳樹,修建離宮40多所(自長安至江都)和許多糧倉。大運河全部完工以後,南北的物資經洛陽向西可直達長安。流經焦作地區的隋朝大運河

流經今焦作地區的隋朝大運河是永濟渠河段。據《隋書·煬帝記》記載:“大業四年(西元608年),隋煬帝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區西南隅)。”這表明,當年開鑿大運河時,焦作境內的沁河是大運河北段永濟渠的源頭,永濟渠的渠首在今焦作地區。永濟渠是在曹魏舊渠的基礎上,並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它引沁水往南與黃河貫通,北分沁水一部分向東通過長明溝(即後來的小丹河、運糧河)、吳澤陂(在今河南省獲嘉縣境內),與清水相連,經汲縣,流到宿胥故瀆(今衛輝市小河口),“又立淇門以通河東北行”(《初學記》卷六)。意是在淇門開口開挖新渠引水,向東北流去,往下又與白溝相接,得九河之故道,從黎陽(今河南省浚縣)、臨河(今浚縣東)、內黃、魏(今河北省大名西)、館陶、永濟、臨清、清河、武城、長河(今山東省德州)、東光、南皮、清池(今滄縣東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西北行,最後到達涿郡所在地薊城(今北京城區西南隅)。至610年完成,全長約1000公里。據《元和郡縣誌·永濟縣下》載:“永濟渠在縣西郭,內闊一百七十尺,深兩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東北入白溝,穿此縣入臨清……隋氏修之,因名‘永濟渠’。”

大運河的開挖,不全是重新開鑿,大部分屬於疏浚、拓寬、修整等。它給南北水運帶來很大的便利,促進了南北、東西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是我們中華民族水運史上的重要篇章。以永濟渠為例,永濟渠修好後,大業七年(西元611年),隋煬帝發兵高麗時,除親自乘龍舟通過永濟渠外,還曾“發淮以南民伕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裏,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資治通鑒》)。當時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隻以及漕運、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過永濟渠運往涿郡的。船隻相連近千里,往返運輸達數十萬人次,其規模之大是相當可觀的。唐朝前期國力強盛,通過大運河運糧救災頗見成效。玄宗開元初年,河北道遭受嚴重水災,朝廷派使臣視察災區,發現水災“薦及河朔”,而“發倉廩、漕江淮以賑之。”當時的幽州節度、河北諸軍大使張説在《送任禦使江南以賑河北百姓》一詩中説:“河朔人無歲,荊南義廩開。將興泛舟行,必佇濟川才……調饑坐相望,繡眼幾時回。”既然是從江淮調糧,則必然是通過永濟渠北運。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縴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晚唐詩人皮日休曾寫詩説:“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北宋時期,焦作的陶瓷和煤炭,都是通過大運河運往全國各地的。

明朝周夢旸編撰的《水部備考》中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史實:“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東北,由紅荊口(今獲嘉縣紅荊嘴)經衛輝府,經六十里,入衛河。昔隋煬帝引沁水北通涿郡,蓋即此地也。”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黃河、沁河的多次改道,大運河在焦作地區的路線也發生過較大的改變,由博愛經武陟和修武境內向東連通衛河的運糧河,一直到解放初期仍具有航運價值。古代著名的引丹濟衛水利工程九道堰,沁陽的沁河碼頭,博愛的蔣溝、界溝碼頭,武陟木欒店碼頭,修武東關碼頭等,均為隋唐大運河沿用至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歷史遺跡。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