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動的厚重史書
我國的河流水系,除橫斷山區外,基本都為自西向東流,各水系間有分水嶺阻隔。為擴大活動空間,人們自然想到溝通各水系的運河,以緩解陸路來往的艱辛。
京杭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時的魯哀公九年(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在今揚州南北,連接成串的天然湖泊溝通了長江和淮河。以後又有菏水和鴻溝把黃河和淮河聯繫起來;用靈渠穿越南嶺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溝通。魏晉南北朝時,為戰爭需要又開鑿了白溝等運河,把黃河和海河水系直至灤河水系連接起來。這樣,早期聯繫灤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經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運河。
在以後的年代,各段水道興廢不一,但水道網路卻始終存在,並根據需要有不同的延伸。在隋朝和元朝,有兩次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前者都城在西,後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線路有大的改動,但重點基本沒變。
一次耗時數百年的初創、兩次巨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和無法勝數的小規模改建、擴建,構成了京杭運河的全部歷史。它是數十代人的集體創造,它關連著一個偉大國家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