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歷史
         

衛河:從永濟渠到禦河的演變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0:53 | 來源: 大運河申遺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衛河,春秋時因衛地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溝、永濟渠、禦河演變而來的。

衛河發源於太行山南麓,合河以下幹流長283公里。流經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浚縣、滑縣、湯陰、內黃、清豐、南樂,河北省魏縣、大名,山東省冠縣,于徐萬倉處與漳河匯流。流域面積15830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區,面積6280平方公里,東南部平原,面積901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淇河、湯河、安陽河等,呈梳齒狀分佈于幹流左岸,源短流急,洪水突發性強。幹流彎曲,河槽窄深,是一條蜿蜒型河道。

衛河歷史悠久,淇門以下衛河前身為白溝,係黃河故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溝,發展航運,基本形成了今天衛河的態勢。

隋朝統一中國後,為使政治文化中心的北方與經濟發達的南方緊密聯繫起來,以滿足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隋煬帝在完成通濟渠、山陽瀆之後,又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即永濟渠。大業四年(西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永濟渠也可分為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今新鄉、汲縣、滑縣、內黃(以上屬河南省)、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以上屬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屬山東)、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以上屬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經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達涿郡(今北京市境)。

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據載全長1900多裏。深度多少,雖不見文字,但大體上説,與通濟渠相當,因為它也是一條可通龍舟的運河。大業七年(西元611年),煬帝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抵達涿郡。全程4000多裏,僅用了50多天,足見其通航能力之大。隋唐兩代成為永濟渠,宋代稱禦河,其治理均旨在發展漕運,直到清光緒年間,從衛河水運可直達天津海河。明清兩代,“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衛河上下,船桅如林,航運繁忙。北京城內所需物資,除江南海運或運河漕運之外,多由黃河漕運轉淇門入衛河抵京,衛河對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天除衛河、南運河佔壓的原禦河地段外,地表已很難發現永濟渠的蹤跡,現衛河和南運河北段仍為地上河,內黃至德州之間有大片沙崗和沙淤地,這是北宋以來黃河洪流氾濫留下的,也是永濟渠淤沒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衛河泄流緩慢,堤防殘破不堪,洪澇災害頻繁。1949年後,對衛河進行了多次治理和疏浚。其中1978-1983年衛河干流擴大治理後,現衛河汛內溝口以下行洪流量達2000-2500秒立方米,排澇流量700-1000秒立方米,比解放初期行洪能力提高了兩倍以上。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