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1:1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周建琳 孫權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運河有著不解之緣。 孫權 攝

中新網無錫9月28日電 (周建琳孫權)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開幕式上,大運河文化和生活研討會、園林實景戲曲展演、運河文創市集、閱讀分享會等系列活動悉數發佈。這些活動將把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融入日常生活,帶人們體驗運河文化的魅力。

大運河無錫段是文字記載江南運河最早的河段。以運河“抱城而過”聞名於世的無錫素有“米碼頭、布碼頭、絲碼頭、錢碼頭”之稱。

圍繞運河文化打造的文創産品亮相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孫權攝

近年來,無錫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加強文化遺存保護、文化價值展示、生態保護修復、沿線環境建設,擦亮了“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品牌。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蔣蘊潔表示,舉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是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一次嘗試和創新,把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融入日常生活,讓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入當代意義。

圖為無錫的特産之一,惠山泥人。 孫權攝

當天,一首優美的運河詩文朗誦《詩意中國》,“揭開”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的“蓋頭”,無錫博物院副院長肖煒到場講解兩幅館藏作品《芙蓉湖圖卷》和《錫繡古運河梁溪風情圖卷》,生動勾勒出無錫與運河的“前世今生”。

“情牽運河”系列文創産品、錫城運河文化旅遊線路也在開幕式相繼發佈。

大運河文化生活節開幕現場。 孫權攝

其中,運河文化旅遊線路把旅遊景區、名人故居、商業街區、文創區融為一體,綜合展示運河風貌、傳統民居、生活美學、生産場景;將運河美食、運河詩畫、運河曲藝、民俗體驗、非遺文化、影視科技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出可觸摸歷史的“運河文化長廊”。

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開幕當天,2019無錫閱讀與文創展活動同步啟動。

無錫當地導遊、講解員獲贈書籍。 孫權攝

據悉,作為文化生活節的“重頭戲”,閱讀與文創展活動依託運河文化,將圖書與文旅相結合,在惠山古鎮的留耕草堂、薛中丞祠、忠節祠、潘旌孝祠內,以主題劃分,分別搭設了對應展館,供遊人閱讀體驗。(完)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