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非遺展開幕 沿線城市的104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
昨天,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的重點活動——大運河非遺展在花都匯開幕,來自大運河沿線城市的104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置身園林般的展館,前來參觀的市民、遊客仿佛徜徉在悠久綿長的運河之中,感受傳統文化之魅力。
漂亮園林展館佈局五大區域
展廳位於花都匯1號館,根據展示項目分為五大區域,分別為園林園藝、名師大匠、非遺文創、非遺體驗、非遺展演。
從入口處進館,一座微縮版園林建築映入眼簾。面積100多平方米的開放式舞臺上,流水、山石裝扮;各展區內,園林特色的展墻、波浪形的藝術展架別具一格。行走其中,仿佛在揚州園林裏徜徉。
10:30,觀眾漸漸多了起來。舞臺上,兩名崑曲演員一身素衣,身段柔美、唱腔婉轉、水袖翩翩,盡顯運河文化的悠久綿長、江南戲韻的餘音繞梁。
“承辦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是‘運河長子’的榮耀,也為我們提供了向運河兄弟城市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良機。”市文旅局公共文化與旅遊服務處處長顧紅霞介紹,在展館佈置方面,特別運用了揚州園林設計的借景、透景、露景的方式,讓觀眾一進入展廳就産生強烈感官印象,即一步一景、移步換景、情景交融。
壯觀百餘項目飽含運河情懷
大運河水,延綿千年。運河兩岸,城市林立,集聚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雲錦緙絲、木版年畫、玉雕竹刻、琴棋書畫、筆墨紙硯……百餘各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飽含著濃濃的運河情懷。
本次非遺展上,園林營造與盆景技藝極具震撼。孟河斧劈石盆景製作工藝是江蘇省級非遺項目,其代表性傳承人魏達榮、魏玉宇父子帶領員工們,花了4個月時間,從200多噸原料中遴選出3.86噸石材,專門為此次非遺展量身定制了18米長的巨型盆景作品《京杭大運河》。該盆景作品涵蓋春夏秋冬、展現大運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幾個風景名勝,並融合燈光、水霧等手段,讓人們流連于仙境一樣的運河風光。
此外,由金壇刻紙國家級傳承人楊兆群策劃、發起的史詩級剪紙長卷《大運河》項目,將大運河沿線7省1市的10位剪紙藝術家組織在一起,通過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和地域特色,多方位呈現大運河壯觀的歷史風貌和滄桑巨變。
除了靜態展示,互動是本次非遺展的一大特色。做一個徐州香包、捏一個泰州面塑、畫一張南京戲劇臉譜、編一次徐州草橋柳編……在傳承人的指點下,可以盡情地享受非遺民俗文化帶來的樂趣。
創新文化志願者接力講解
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承載著歷史的積澱、凝聚著傳承人的心血。要想讓非遺真正走近民眾、走進生活,需要通過講解的方式,將繁複的歷史、工藝用直白的語言表達,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明。
昨天的非遺展上,16名來自市曲藝研究所、市文化館,以及寶應、高郵、廣陵文化館的文化志願者身著統一服裝,手握無線話筒,配上攜帶型擴音設備,為觀眾講解各自負責展區內的非遺項目。
市文化館音舞中心副主任孫一男是非遺文創區的講解員,她和所有文化志願者一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學習和培訓。
“我對非遺本來就感興趣,這次榮幸地成為現場講解員,收穫非常大。”孫一男説,大家為了圓滿完成任務,一方面上網查詢各非遺項目的資料,一方面向非遺傳承人求教。“只有自己把每個細節都領會了,才可能讓觀眾聽明白是怎麼回事。”
顧紅霞説,文化志願者講解非遺這一創新做法,緣于現實考慮。“目前,僅市級非遺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就已達61歲,他們的講解可能不能滿足觀眾需求。而這批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文化志願者,可以和年輕觀眾進行良好溝通,幫助年輕人了解非遺。”
感懷讓下一代記住民族的根
東昌葫蘆雕刻是山東聊城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展位上,用葫蘆製作的酒壺、茶漏、手串、筆筒等文創産品琳瑯滿目,李玉成、王樹峰兩位傳承人向有意購買産品的觀眾熱情介紹。
“聊城是運河城市,這門産業的興衰和運河榮辱與共、密切關聯。”王樹峰説,“大運河沿線城市眾多,運河城市間應該有一個集聚各地文化的非遺展。運河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同根同源,加強交流互動很有必要。”
宿遷泗陽縣新袁鎮文化站站長蔡玉和,專程來揚州參觀大運河非遺展。一圈轉下來,這位基層文化工作者感慨萬千。
“許多非遺項目都帶有農耕文明的基因,有一些非遺我們這個年齡的人能記住,但下一代很少有人了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非遺展是非常好的平臺和途徑。它可以讓下一代記住民族的根,知道我們從哪來,向何處去。”蔡玉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