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大運河非遺展開幕 沿線城市的104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2:07 | 來源: 揚州日報 | 作者: 王璐 孔茜 王鵬 | 責任編輯:

昨天,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的重點活動——大運河非遺展在花都匯開幕,來自大運河沿線城市的104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置身園林般的展館,前來參觀的市民、遊客仿佛徜徉在悠久綿長的運河之中,感受傳統文化之魅力。

漂亮園林展館佈局五大區域

展廳位於花都匯1號館,根據展示項目分為五大區域,分別為園林園藝、名師大匠、非遺文創、非遺體驗、非遺展演。

從入口處進館,一座微縮版園林建築映入眼簾。面積100多平方米的開放式舞臺上,流水、山石裝扮;各展區內,園林特色的展墻、波浪形的藝術展架別具一格。行走其中,仿佛在揚州園林裏徜徉。

10:30,觀眾漸漸多了起來。舞臺上,兩名崑曲演員一身素衣,身段柔美、唱腔婉轉、水袖翩翩,盡顯運河文化的悠久綿長、江南戲韻的餘音繞梁。

“承辦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是‘運河長子’的榮耀,也為我們提供了向運河兄弟城市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良機。”市文旅局公共文化與旅遊服務處處長顧紅霞介紹,在展館佈置方面,特別運用了揚州園林設計的借景、透景、露景的方式,讓觀眾一進入展廳就産生強烈感官印象,即一步一景、移步換景、情景交融。

壯觀百餘項目飽含運河情懷

大運河水,延綿千年。運河兩岸,城市林立,集聚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雲錦緙絲、木版年畫、玉雕竹刻、琴棋書畫、筆墨紙硯……百餘各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飽含著濃濃的運河情懷。

本次非遺展上,園林營造與盆景技藝極具震撼。孟河斧劈石盆景製作工藝是江蘇省級非遺項目,其代表性傳承人魏達榮、魏玉宇父子帶領員工們,花了4個月時間,從200多噸原料中遴選出3.86噸石材,專門為此次非遺展量身定制了18米長的巨型盆景作品《京杭大運河》。該盆景作品涵蓋春夏秋冬、展現大運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幾個風景名勝,並融合燈光、水霧等手段,讓人們流連于仙境一樣的運河風光。

此外,由金壇刻紙國家級傳承人楊兆群策劃、發起的史詩級剪紙長卷《大運河》項目,將大運河沿線7省1市的10位剪紙藝術家組織在一起,通過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和地域特色,多方位呈現大運河壯觀的歷史風貌和滄桑巨變。

除了靜態展示,互動是本次非遺展的一大特色。做一個徐州香包、捏一個泰州面塑、畫一張南京戲劇臉譜、編一次徐州草橋柳編……在傳承人的指點下,可以盡情地享受非遺民俗文化帶來的樂趣。

創新文化志願者接力講解

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承載著歷史的積澱、凝聚著傳承人的心血。要想讓非遺真正走近民眾、走進生活,需要通過講解的方式,將繁複的歷史、工藝用直白的語言表達,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明。

昨天的非遺展上,16名來自市曲藝研究所、市文化館,以及寶應、高郵、廣陵文化館的文化志願者身著統一服裝,手握無線話筒,配上攜帶型擴音設備,為觀眾講解各自負責展區內的非遺項目。

市文化館音舞中心副主任孫一男是非遺文創區的講解員,她和所有文化志願者一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學習和培訓。

“我對非遺本來就感興趣,這次榮幸地成為現場講解員,收穫非常大。”孫一男説,大家為了圓滿完成任務,一方面上網查詢各非遺項目的資料,一方面向非遺傳承人求教。“只有自己把每個細節都領會了,才可能讓觀眾聽明白是怎麼回事。”

顧紅霞説,文化志願者講解非遺這一創新做法,緣于現實考慮。“目前,僅市級非遺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就已達61歲,他們的講解可能不能滿足觀眾需求。而這批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文化志願者,可以和年輕觀眾進行良好溝通,幫助年輕人了解非遺。”

感懷讓下一代記住民族的根

東昌葫蘆雕刻是山東聊城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展位上,用葫蘆製作的酒壺、茶漏、手串、筆筒等文創産品琳瑯滿目,李玉成、王樹峰兩位傳承人向有意購買産品的觀眾熱情介紹。

“聊城是運河城市,這門産業的興衰和運河榮辱與共、密切關聯。”王樹峰説,“大運河沿線城市眾多,運河城市間應該有一個集聚各地文化的非遺展。運河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同根同源,加強交流互動很有必要。”

宿遷泗陽縣新袁鎮文化站站長蔡玉和,專程來揚州參觀大運河非遺展。一圈轉下來,這位基層文化工作者感慨萬千。

“許多非遺項目都帶有農耕文明的基因,有一些非遺我們這個年齡的人能記住,但下一代很少有人了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非遺展是非常好的平臺和途徑。它可以讓下一代記住民族的根,知道我們從哪來,向何處去。”蔡玉和説。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