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盱眙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閃亮明珠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16:33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彭廣余 李先昭 張曉紅 田 敏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泗州城遺址成為全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22個核心展示園之一,南宋古城墻遺址、明清淮河石堤遺址上榜江蘇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北頭”第一山片區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盱眙縣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碩果纍纍,“文化古城”“市民公園”“城市客廳”三大功能定位初步顯現。縣委書記梁三元表示,2016年下半年以來,盱眙搶抓棚戶區改造政策機遇和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機遇,積極創建歷史文化名城,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深入挖掘、文物古跡的修復保護,將盱眙打造成全省大運河文化帶上一顆閃亮的明珠。

古城修建,守住歷史文化之“根”

近日,記者登上盱眙“第一山”,淮河旖旎風光盡收眼底。“第一山”古稱南山,北宋書法家米芾登臨此山,留下“莫論衡霍撞星斗,且看東南第一山”詩句,並揮筆題寫“第一山”三字。唐宋以來,包括白居易等在內的近百位名人大家,在這裡留下500多首詩詞和百餘幅摩崖石刻。山腳下的“老北頭”古建築鱗次櫛比,訴説著盱眙古城的千年滄桑;對岸,泗州古城遺址隔河相望。

走進位於盱眙老城區北端的“老北頭”歷史文化街區,幾名工人正駕駛挖掘機挖土施工,修復“偶園”古建築。據負責“老北頭”第一山古城建設的盱眙國聯集團副總經理李貽超介紹, “老北頭”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約有一半古建築需要修復,修復建築總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

“老北頭”第一山古城建設,伴隨著盱眙城北片區棚戶區改造進程。城北片區歷史悠久,人口密集,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後,安全隱患突出。2016年底,盱眙縣啟動城北片區棚改工程。

隨著棚改的深入,城北片區發現大量歷史文化遺存。盱眙縣對該片區8894間房屋進行勘察鑒定,篩選出傳統風貌建築158處,經整理比較,確定歷史建築45處,初步還原盱眙古城風貌。為挖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該縣委託省規劃院和東南大學規劃院,分別編制《盱眙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盱眙城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決定將泗州城遺址和第一山資源整合,創建泗州城遺址國家文化公園,守住盱眙歷史文化之“根”。

2017年,泗州城遺址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功納入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六大重要節點之一。該項目規劃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總投資約50億元。

作為泗州城遺址國家文化公園一期工程,去年3月啟動建設的“老北頭”第一山片區古城總投資約30億元,目前已初步完成沿淮片區遊道貫通、黃牌街至第一山主遊步道鋪裝、內城河片區修繕等工程。 善道盱眙,

傳承千年文脈之“魂”

與第一山隔淮相望的泗州城,建於北周時期,地處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汴河)與淮河的交匯口。西元1680年,黃河奪汴入淮,泗州城被淹沒,成為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地下古城,有“東方龐貝城”之稱。

為放大泗州城遺址和第一山文化效應,盱眙縣在開展歷史遺存保護髮掘的同時,組織專家對歷史文獻進行細緻梳理,系統剖析泗州城、第一山與大運河文化的歷史淵源,考證整理“僧伽文化”“水漫泗州”“管鮑分金”“天官賜福”等歷史文化故事。 在此基礎上,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煉出“開放、包容、友善”的精神內涵。其中,“開放、包容”來源於大運河南北文化的匯集與交融;“友善”來源於“僧伽文化”和管鮑分金文化。

史載僧伽大師在泗州40多年,其行善故事成為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篇章。盱眙縣據此提煉出“善道”文化,打造具有時代意義和濃郁歷史特色的“善道盱眙”精神文明品牌,廣泛開展向善家風傳播、“百善百佳”典型評選等十大行動,選樹30名全國和省市縣道德模範,從中涌現出桂五鎮敬老院院長李銀江等一批典型。“善道”文化,正穿透歷史滄桑,成為盱眙千年曆史文脈的“精魂”。

面向未來,提升城市發展之“神”

不久前,“第一山大師工作室”及大事記方案彙報會召開。由國家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教授段進擔綱的“第一山大師工作室”落戶盱眙,全面指導提升盱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此前,盱眙縣提出的城北歷史文化片區定位——“文化古城”“市民公園”和“城市客廳”,已獲得高度認可。

“圍繞‘古城’,打造城北片區歷史文化街區;圍繞‘公園’,以綠化景觀為主進行生態修復;圍繞‘客廳’,建設開放共用的市民會客廳,為廣大群眾提供公共遊賞空間。”盱眙縣縣長朱海波説,要把最優質的資源,交給當地的人民群眾。

對標三大功能定位,下一步,盱眙縣將根據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關要求,積極推進泗州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和申報工作,繼續加快“老北頭”第一山片區建設步伐,啟動井頭街歷史街區建設,建成黃牌街歷史街區和淮河石堤遺址公園,努力將第一山片區打造成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同時,結合第一山森林公園創建5A景區,融合泗州城遺址、明祖陵景區等自然和人文資源,力爭將城北片區建設成為山水錦繡、文化深厚、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文化古城、市民公園和城市客廳。

“讓本地人自豪,讓外地人嚮往”,盱眙縣依託三大功能定位,提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小目標”,也為未來城市發展注入獨特“神韻”。該縣確立了“一二三”城市發展戰略:“一”即一個方向,向南向前,融入南京;“二”即爭創“雙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三”即發揮空間、區位、生態三大優勢,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為盱眙文化建設高品質的重要支撐。(彭廣余 李先昭 張曉紅 田 敏)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