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文旅 > 

郎溪磨盤山遺址上榜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表于:2024-03-29 10:14  作者:羅鑫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3月22日,郎溪磨盤山遺址上榜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磨盤山遺址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總計1640平方米,出土可修復遺物4000余件,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時期前後延續的文化堆積,時間跨度從距今6200年至距今2500年。

斷開後鑽孔綴連的玉器、肥碩家豬的倣生陶塑、紋飾千變萬化的紡輪……近4000年的時光面紗被輕輕掀起一角,這些出土遺物揭示了“磨盤山人”的生活平等、富足,頗具生活情趣,仿佛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世外有桃源”

春雨淅淅瀝瀝,和院外鳥鳴協奏成曲,位於郎溪縣飛鯉鎮的磨盤山遺址考古基地寧靜又神秘。3月24日,走進考古基地的陳列室,各種玉器、陶器等出土遺物分門別類、琳瑯滿目,讓我們得以窺見幾千年前“磨盤山人”的生活面貌。

“當時人的生活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比較平等、比較富足,非常具有生活情趣。”郎溪磨盤山遺址考古基地負責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趙東升告訴記者。

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玉器不同,磨盤山遺址出土的玉器不少呈現出斷裂、開孔的特點。“我們推測,出土這些玉器的墓葬,玉器對墓主來説比較奢侈,很多玉器雖然斷成幾截,但捨不得扔,鑽孔後用繩子綴連,繼續佩戴。”趙東升分析道。

考古發現,郎溪磨盤山遺址存在這種現象——有禮器意義的隨葬品、可能表現得比較高等級身份的墓葬,沒有玉器出土。玉器的有無與墓坑規格似無相關性。“當時玉器可能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更多呈現出商品經濟社會這種表現形式,可以通過交換獲取。”趙東升告訴記者,“我們推測,當時社會是一個相對平等的狀態。”

陳列室裏,一尊豬形倣生陶塑格外引人注目。只見它通體黝黑,身體肥碩圓潤,憨態可掬,自帶“萌”感。“頭小腹壯,這就是典型的馴化豬形態。家養的豬吃糧食,説明當時家有餘糧。”趙東升介紹,遺址出土的倣生陶塑還包括牛、魚、鱉等造型。

磨盤山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網墜和陶觽所佔比例很高,無論是地層還是墓葬中均廣泛存在。考古人員在採集和浮選物中可見大量的螺殼、魚骨和菱角、芡實等水生動植物,較少的豬、鹿和牛、水稻等陸生動植物。石器的數量和類型很多,並且大多數都有使用痕跡,表明與石器使用相關的手工業和農業較為發達。

“當時人們既獲取大量漁業資源,又有家庭養殖,背後所支撐的是種植經濟。”趙東升分析道,“可以説,他們的生計方式非常多元,不愁吃不愁穿,比較富足。”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倣生陶塑模倣生活中動植物形象,體現了當時人們非常有生活情趣。”趙東升説著,拿起一塊紡輪,向記者展示道,“這是當時紡線織布的工具,可以轉起來。這塊紡輪兩邊分佈著不同的紋飾,轉起來格外漂亮,勞作中還有美的享受!”

在磨盤山,幾乎沒有無紋飾的紡輪。四角星紋、八角星紋、太陽紋、連弧紋、中國結式的紋飾……讓人驚嘆于數千年前磨盤山先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往昔歲月,南漪湖邊磨盤山裏的聚落,男子捕魚、耕種,女子紡織,漁舟唱晚的景象躍然于眼前,此樂何極!

“十年磨一劍”

在磨盤山遺址考古基地,記者看到,技工付士金正在一絲不茍地修復一隻商周時期陶碗。“有的遺物殘缺嚴重,修復起來難度大。要一點一點小心拼接,很考驗眼力和手力。”付士金告訴記者,他去年3月來到磨盤山從事遺物修復工作,已經修復了上百件出土遺物。

對於趙東升來説,從2014年開始參與磨盤山遺址的考古工作,到今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一趟征程已整整十年。“真的是‘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趙東升感慨地説,“不管前面付出了多少努力,聽到結果還是很平靜。覺得很難,又覺得很自然。”

磨盤山遺址1970年發現,1985年郎溪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將其納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2012年6月,省政府正式將磨盤山遺址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價值引來了考古界的廣泛關注。”郎溪縣文物所所長王芬介紹,2015年、2016年、2023年南京大學聯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三次發掘。

記者了解到,之前考古基地設在發掘現場附近,條件比較簡陋。在地方政府的支援和幫助下,2022年10月,考古基地成功搬遷到現在的地點,有了固定的修復、陳列等場所。“當年10月1日開始裝修,12日成功入駐,當地全力支援,非常及時高效。”趙東升説。

磨盤山遺址在三次發掘中,共清理出上自馬家浜文化晚期、下至南宋早期的墓葬343座,出土可修復遺物4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瓷器、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器形多樣、共存關係和演化序列明確,成為長江下游地區文化演進研究的典型範例。

磨盤山遺址已被列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長江下游社會複雜化及中原化進程研究”的核心依託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並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立項。

“磨盤山遺址處在關鍵時間、關鍵地域,擁有關鍵內涵。這裡處於古代文化東傳西遞、南來北往的地理節點上,具有重要的文明廊道價值。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同類型的遺址不會超過5個。”趙東升向記者介紹,月底就要啟動今年的遺址發掘工作,一是對已經發掘的資料儘快進行整理、研究,二是考古補充發掘工作,尤其是對馬家浜文化至崧澤文化的墓葬區還沒有完整的揭露,可能還對其他重要遺址的功能區進行小型發掘,三是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對遺址、文物進行修復展示利用。

“目前,磨盤山遺址保護性規劃初稿已編制完成,將持續性開展保護利用工作,積極推動磨盤山遺址申報國保單位,並積極申報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將當地文物保護利用與考古工作不斷推向深入。”郎溪縣副縣長李暉告訴記者。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