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物質、資訊被認為是主導未來的“關鍵技術”,如果一個地方同時擁有這些關鍵技術將會怎樣?
“人造太陽”裝置實現403秒高約束電漿體運作,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突破千公里,“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突破255個光子操縱,均創世界新紀錄。搶佔了多個“關鍵技術”制高點的安徽,正成為中國創新版圖上的重地。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安徽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産業産值正加速邁向萬億元大關,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成為高品質發展的主動力。量子科技、先進核能、空天資訊等未來産業搶灘佈局,初顯集聚效應。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正加快孕育。
“首位産業”開新局
新春前夕,安徽汽車産業鏈落下重要一子。福耀集團投資57億余元在安徽建設汽車安全玻璃、汽車配件玻璃和優質浮法玻璃項目,此舉填補了安徽高端汽車玻璃領域的空白,也為安徽繪就新能源汽車強省藍圖添上重要一筆。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一步。2023年,安徽將汽車産業明確為“首位産業”,瞄準“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在全國率先立法,促進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發展。
如今,安徽已擁有7家整車企業,建立了新能源汽車全産業鏈體系,具備燃油、純電、混動和燃料電池多種技術路線。2023年汽車産量達到249.1萬輛,躍居全國第二位,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86.8萬輛,居全國第四位,汽車全産業鏈營收過萬億元。
往高處攀,向新處闖。“首位産業”跑出加速度,是安徽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進展,也是加快生産力躍升的縮影。
助力深空探測的前沿新材料“嫦娥鋼”、弱光下會持續發電的玻璃、秸稈製成的生物基新材料……不久前,在安徽蚌埠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新材料産業大會上,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紛紛亮相,勾勒出綠色低碳的産業新前景。
“新材料産業是安徽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産業和四個萬億級産業之一。”安徽省新材料産業推進組辦公室主任劉文峰説,安徽正利用蚌埠、淮北等市在聚乳酸、特種玻璃、陶鋁新材料産業方面的優勢,打造皖北新材料産業集聚區。
2023年以來,安徽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積體電路等新興産業全面發力,積體電路産量增長1倍以上,柔性顯示産業産值增長1.9倍,裝備製造産業營收突破萬億元,新材料産業産值突破5200億元。先進光伏製造和新型儲能産業也躍居全國前列。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發展處負責人介紹,安徽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由2015年的兩成提高到2023年的四成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對安徽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以上,成為高品質發展的主動力。
“如果給安徽經濟畫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製造業增長勢頭強勁,戰略性新興産業引擎強勁。在一條條新賽道上,安徽新質生産力正加快成長。”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説。
科技創新強動能
2024新年伊始,3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核心科研人員陸續來到合肥科學島,在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平臺上進行聯合物理實驗。
位於合肥的“人造太陽”近年來屢次刷新核聚變能源研究領域的多項世界紀錄,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提升核聚變能源經濟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義。依託這一前沿技術研究,安徽正致力於加快推進聚變能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打造世界級聚變能源産業集群。
“依託聚變領域基礎研究和衍生技術積累,研製出的國産緊湊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推動了國産高端醫療器械産業化;研製出的主動式太赫茲毫米級人體成像安檢儀等,已經拿到首批市場訂單;目前還有很多低溫電漿體技術在新興産業上應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電漿體物理研究所辦公室主任黃素貞説。
科技創新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2023年,安徽的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合肥先進光源開工建設,深空探測實驗室實質化運作。新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5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家。
今天的科技,很可能是未來的産業。
2023年,中國電信斥資30億元組建中電信量子資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落戶安徽合肥量子資訊未來産業科技園。作為全國首批未來産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單位,這裡已集聚量子科技産業鏈企業60余家。
“安徽的量子産業從無到有,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靠的是安徽在量子研究領域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未來産業蓄勢賦能。”量子資訊未來産業科技園相關負責人説。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産力持續注入新動能。數據顯示,2023年,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28%、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9戶,總量均居全國第8位;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佔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0%。
“四鏈”融合暢生態
落戶於安徽的中科採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艘編號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定格了我國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的歷史。“海洋石油720”搭載的核心物探裝備和關鍵技術來自中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如今,這一全球領先技術就地轉化,叩開了一個約50億美元的物探裝備新産業。
“作為一家剛成立兩年的創業公司,科技成果順利産業化得益於安徽實施的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中科採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平深有感觸道。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
2024年初,安徽省公佈《安徽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根據創新能力、科技成果産出等情況,遴選了106家單位參與改革試點,推動“頂天立地”的高科技儘快轉化成“鋪天蓋地”的新質生産力。
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離不開激發各類生産要素活力的創新生態。
位於安徽“科大矽谷”的國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內,來自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的研發團隊步履不停,將量子精密測量技術與工業場景應用相結合,開拓量子工業測量新賽道。
“‘科大矽谷’是一座匯聚全球創新要素的‘創新谷’。憑藉實驗室創新資源、海內外引才機制、産業集聚效應及科創金融服務等,這裡正營造出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的良好創新生態,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公司董事長趙博文説。
設立“科大矽谷”海外創新中心招引全球創新資源;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培育懂科技、懂産業、懂創新、懂資本、懂管理的“五懂人才”;成立多部門聯合的産業專班,以全新的組織方式發展新興産業……
“以産業需求為牽引,安徽還在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把科技創新勢能更多轉化為高品質發展新動能。”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
向“新”而行,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今天的安徽厚植創新生態沃土,加快科技與産業融合發展,催生新質生産力加速涌流,展現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