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 > 

安徽科技創新如此活躍 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做對了什麼

發表于:2024-01-19 10:41  作者:何珂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科技創新是一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漫長旅程。

在厚積薄發的安徽,一項項科技創新,如同播下的一粒粒種子,春耕夏長秋收冬藏,不斷激活出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區域創新能力列全國第七、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已建、在建、將建的大科學裝置12個,居各省前列;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全國第六……

從研發投入,到成果産出,再到項目産業化落地,在這一場場未知的旅程中,金融支援不可或缺。但受制于“輕資産、缺擔保、強波動、評價難”等融資特性,科創企業往往較難獲得傳統的信貸支援。

在科技創新的征途中,金融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引導金融資本更多地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怎樣找準科技和金融的結合點,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

補齊“第四張表”

去年6月,合肥博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急需支付一筆款項,但缺少有效抵押物,普通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又滿足不了企業資金週轉週期需求。

博焱智慧遭遇的貸款難題並非個例,也非中國獨有,堪稱一個“世界性難題”。金融領域甚至還有一個專有名詞——麥克米倫缺口,以描述中小企業融資壁壘現象。

這個缺口背後的核心矛盾是金融體系重抵押與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科技企業輕資産之間的矛盾。

在採訪中,有銀行客戶經理坦言,以往憑藉的是“資金流”評價體系,依賴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三張表”,信用以固定資産抵押擔保。但若以這三張表評估初創科技企業,“基本上資産極少、利潤為零甚至虧損、産品上市前更説不上銷售額,從風險上考量,銀行很難放款”。

看過去容易,“三張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呈現;看未來預期,是個難題。

金融行業亟需補齊“第四張表”——科技創新表。

如何補齊?安徽推動商業銀行從傳統“重資産”評價模式轉向“重技術”評價體系,“不數磚頭數專利”——“磚頭”代表固定資産,那是過去積累的結果;“專利”代表科技實力,它包含著對未來創新的預期。

科創金融不能只在企業成長後期“分一杯羹”,也要勇闖企業初創期的“無人區”。如今,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從專利數量、技術含量和轉化效率等量化指標多維度評價企業創新能力,開展綜合評估授信,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安徽已累計為9000戶企業發放“技術流”貸款900億元,基本覆蓋企業研發、生産、固定資産建設等各階段資金需求,部分企業授信額度放大3倍至4倍。

“我們根據企業及企業主信用資訊、經營資訊、人才資訊、科技成果等數據,綜合考慮企業目前的經營現狀、科技發展潛力,為博焱智慧發放了純線上、純信用、期限3年,且可以隨借隨還的‘善科貸’310萬元。”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説。

值得關注的是,為避免再次出現急用款無門路的窘境,建設銀行與合肥博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共同成長計劃”——在企業未來成長的道路上,銀行為其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援;另一方面,企業承諾後期股權融資資金到位後優先考慮存放在建行,財務顧問等業務需求優先在建行辦理,與銀行共用發展果實。

以投行思維打破傳統信貸模式,安徽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援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推動銀企雙方開展中長期風險共擔、收益共用的戰略合作,跨週期匹配科技企業信貸風險收益。截至2023年12月末,“共同成長計劃”簽約銀行75家,對接科技企業1.6萬戶,簽署協議戶數9379戶,授信金額1470億元,已為7972戶科技企業投放貸款844億元。

一粒粒創新的種子紮根沃土,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

2021年以來,安徽科技企業貸款餘額連跨4個千億台階,2023年三季度末達5648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由4.49%提升至7.36%,超過江蘇的6.8%、浙江的6.4%。

構建“基金叢林”

依據高校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的政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胡偉于2021年成立了合肥瀚海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一家初創科技企業,我們缺資金、少設備。幸運的是,在一次路演中,合肥市種子基金關注到了企業項目,並且投入種子基金200萬元。”胡偉表示,種子基金加持,不僅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還撬動了其他資本的加入,企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安徽堅持把基金投資作為優化科技金融資源配置的重要切入點,立足“投早投小投科技”,不斷增強科創資本的有效供給,支援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加速成長。

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安徽新增天使基金募資規模26.72億元,居全國第1位;新增備案天使基金産品7隻,居全國第5位;天使基金投資案例36起,居全國第6位,投資金額5.57億元,居全國第7位。

通過種子、天使基金有針對性地投資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初創型小微科技企業;項目發展過程中,政府引導基金等“接力投”;只要項目足夠好,基金鏈可連續投資覆蓋到企業最終上市——這是安徽助力科技創新的“打法”。

去年,《安徽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管理辦法》印發實施,組建500億元規模的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引導基金下設10隻主題母基金、2隻功能母基金、4隻天使母基金,共16隻母基金,逐層撬動社會化資本,形成總規模不低於2000億元的省新興産業引導基金體系……這些母基金以極高的效率落地,並接連開始投資,對外發佈徵集子基金的公告。

業內人士指出,政府引導基金利用“有形之手”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放大作用,克服初創企業與高新技術領域股權融資的“市場失靈”,促進了創新創業、支援地方産業發展和優化升級。

“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

“風險投資創業投資類的私募股權基金是科技金融服務初創期企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重要一環。”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負責人介紹,目前,省市兩級聯動出臺了“1+16”風投創投政策。

截至2023年末,在皖落地的私募基金産品2001隻,居全國第9位,其中2023年新增落地備案私募基金産品336隻,增速在新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産品超200隻的省份中排名第1;在皖落地的私募基金規模1.61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同比增長19.26%;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募集金額879.42億元,居全國第5位,同比增長30.5%。

安徽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不斷優化風投創投基金髮展政策環境,加快構建省市縣三級全覆蓋,政府引導、國有資本、純市場資本等出資類型齊全,天使、種子、VC、PE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基金叢林”。

探索“多點突圍”

1月5日,工信部發佈2023年大數據産業發展示範名單。合肥城市雲數據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面向汽車行業的大數據治理和智慧場景應用開發平臺”成功入選,成為安徽省唯一入選項目。

“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我們對資金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這一路走來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援。”該公司副總經理高學貴回憶,2021年與合肥興泰控股集團合作,獲批了合肥市首單智慧財産權證券化項目,通過4項發明專利融資500萬元;2022年、2023年再度合作,通過專利質押、智慧財産權證券化項目、無形資産融資租賃産品獲得融資5100萬元。

“這種創新的融資方式,盤活了我們的無形資産,促進了智慧財産權運營和轉化。”高學貴告訴記者,如今城市雲已發展成為區域內雲計算龍頭企業,自建運作三個數據中心,並不斷擴大在全國的佈局,銷售收入穩健增長。

據悉,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産、有效抵質押物不足短板,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信用增級將科創企業智慧財産權證券化,創新科創企業融資服務模式,4期專項計劃累計發行規模5.32億元,共為46家科創企業提供了100萬元至5000萬元不等融資支援。

“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特色化股債聯動服務模式,打造體系化智慧財産權金融服務。近3年,累計推出近30款科創金融産品,為合肥市2800多戶科創企業提供157.2億元債權融資。”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蕾介紹,2023年以來,合肥興泰控股集團整體新增科創業務投放同比增長超過50%。

資本市場具有獨特的風險共擔、利益共用機制,更加契合科技創新企業的迭代快、風險高、輕資産等特徵。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安徽,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獲得融資。

以合肥為例,落地全國首批混合型科創票據、全國首單積體電路私募公司債券,去年發行科創類債券129億元、同比增長62%。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必須進一步擴大債券融資規模。業內人士指出,安徽兩家AAA級擔保機構要擴大企業債券融資擔保業務規模,發揮擔保增信作用,支援更多企業發債融資;有關部門還需要積極幫助企業做好與銀行間交易市場、滬深北證券交易所的對接服務,提高債券融資業務培訓廣度和深度。

在上市公司方面,安徽上市公司科創屬性鮮明。2023年全省境內上市公司達到175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29家,佔比為74%;專精特新企業81家,佔比為46%;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伏等“新三樣”産業領域上市公司已達15家,居全國第6位。

眼下,“全生命週期”的概念正成為科創界的熱詞。記者近期採訪中發現,科創類企業在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均呈現出不同特點,需要金融機構圍繞企業“全生命週期”設計適用不同階段的産品和服務。

安徽,正協調整合政府、銀行、證券、保險、股權投資機構等資源,形成股、貸、債、保、擔等聯動的金融支援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為初創期、成長期科創企業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更多嘗試破題的方式還在探索中。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