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要聞 >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上進生”安徽再譜新篇

發表于:2024-01-26 09:35  作者:周坤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責任編輯:陳紫芊

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襟江帶淮、承東啟西的安徽,迎來了發展新機遇。從産學研合作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從交通互聯互通到推進同城化協同發展,從生態文明建設到文旅産業深度融合……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大步流星。

2024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6週年。“上進生”安徽將如何聚力“一體化”,緊扣“高品質”,下活“一盤棋”?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高品質推進各領域共建共用。“協同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參與産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加快産業鍛長補短。”

這無疑讓外界對安徽有了更多期待。

互聯互通,暢一體化之路

新年伊始,安徽持續推進長三角互聯互通的好消息紛至遝來。

1月初,家住安徽省宣城市狸橋鎮的劉女士開始乘坐公交車,去南京市高淳區上班。隨著省際毗鄰公交線路開通試運作,她可以從家門口直達工廠門口。

1月10日,馬鞍山與南京又新增了一條快速通道。蘇338省道江寧段(馬鞍山交界至湯銅公路段)項目完成交工驗收,與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皖105省道(犁尖灣至聯合西路)改建工程完成對接。

前不久,中鐵四院集團官網發佈《新建南京至宣城鐵路(安徽段)工程防洪澇影響評價招標公告》,這意味著南京都市圈交通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寧宣黃高鐵(安徽段)有望在2024年正式開工建設。

高效的開放合作,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安徽與滬蘇浙的互聯互通已從“接通血管”逐步升級到“打通經脈”。與此同時,伴隨著陸上時空距離的全面拉近,水運一體化也讓安徽通江達海的輻射力進一步增強。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升鄭蒲港等港口物流能力,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建設全省鐵水聯運物流服務平臺,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希望通過支援馬鞍山與合肥、省港航集團合作共建‘飛地’港口,發揮鄭蒲港‘區港聯動’‘鐵水聯運’優勢,積極承載省內新能源汽車、白色家電等出口業務,爭取更多‘皖貨’從鄭蒲港走出去。”安徽省人大代表張葉斌説。

協同協作,推一體化之深

“為了擴大産能,我們準備把企業搬遷到浦和産業合作示範區,距離我們原廠也就15公里。”來自南京市的賀利華,不久前在馬鞍山市浦和産業合作示範區實地考察,希望能選到一塊心儀的地塊。

浦和産業合作示範區是由馬鞍山市和縣經濟開發區與南京市浦口經濟開發區合作共建,目前70%的企業都是來自南京及長三角地區。

“在這裡,我們探索‘研發在南京,轉化在和縣,總部在南京,生産在和縣,龍頭在南京,配套在和縣的聯合創新合作模式,推動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實現兩地聯動發展。”浦和産業合作示範區負責人徐繼平説。

像這樣跨界合作共建的案例,在皖蘇“毗鄰區”已不是新鮮事。

從經濟接軌“深一度”,到産業協同“一條心”,近年來,安徽省在融入南京都市圈中,發力嵌入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産業協同發展效應正不斷放大。

在安徽省政協委員、滁州市財政局副局長葛德軍看來,省際毗鄰區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的突破口,還可以謀劃設立新型功能區産業發展基金,通過基金投資、産業直投和基礎設施投資等方式,為毗鄰區提供基金支援,加快産業集聚。

同時,緊盯“新三樣”,搶拼“新賽道”,聚焦智慧家電、先進光伏及新能源汽車、硅基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建設,推進産業集群集聚發展。

“只有不斷提升協同開放合作水準,推進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要素跨區域高效配置,才能讓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步子越邁越大、越走越深。”葛德軍説。

共建共用謀一體化之福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異地醫保報銷等事項辦理更加便捷;電子證照在長三角地區互認通用,享受“一網通辦”服務……這些年,更多群眾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紅利”,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對於這一點,安徽省政協委員、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劉同柱感觸很深,“目前,安徽省累計有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獲批,數量位居全國第2。其中有五個來自長三角地區。”

劉同柱説,通過加強與長三角知名三甲醫院的業務合作,安徽不斷強化康復理療、腫瘤、腦外科等專科建設,利用滬蘇浙三甲醫院專家的“傳、幫、帶”作用,建設了一批“拿得出、叫得響”區域特色專科,培養了一批“醫德高尚、技術過硬”的醫療人才隊伍。

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安徽省高品質建設和運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15個。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一個又一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醫聯體、專科聯盟陸續成立,長三角的醫療“朋友圈”不斷壯大,讓安徽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