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 > 

安徽:闊步更高品質一體化之路

發表于:2023-11-06 11:01  作者:王弘毅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週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3週年。

從區域實踐到國家擘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勢如破竹。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近年來,安徽緊緊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搭上一體化的“快車”,在一體化和高品質發展上邁出了更大步伐。

5年來,安徽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和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闊步走在更高品質一體化之路上。

創新共建

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國慶假期剛過,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出爐——10月1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電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宣佈成功構建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再度刷新了光量子資訊的技術水準和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

“九章三號”,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成功研製。可以説,這也是長三角創新合作産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近年來,安徽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國科大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成功研製“祖衝之二號”“九章二號”“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安徽高起點運作合肥國家實驗室,高水準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佈局建設12個大科學裝置,構建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群,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1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共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用服務平臺,共用儀器數已超4萬台(套)。實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擴容升級科技創新“攻尖”計劃,謀劃建設“科大矽谷”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2022年全省共吸納技術合同30116項,合同成交額3070.82億元,較上年增長41.1%。

以合肥為例,該市正從要素驅動跨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芯屏汽合”“急終生智”,成為“合肥造”鮮明的新特徵。

“合肥攜手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深化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上海張江科學中心合作,共建共用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攜手九城打造G60科創走廊,與滬寧杭嘉共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合肥市政府負責同志説,5年來,合肥新佈局建設大科學裝置6個,新組建新型研發機構31個,國家高企由2110家增至6412家,創新實力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

産業協同

高品質發展動能強勁

産業強,則經濟強。長三角深化地區産業合作、優勢互補,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有著“近水樓臺”優勢的省際毗鄰地區,正成為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

以南京滁州合作為例,兩市從“點對點”的單一合作,轉向“全面對接、多點開花”的更高品質合作,統籌推進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合作共建産業園區、南京都市圈建設等戰略任務,滁州市直相關部門赴南京市對口單位對接20余次,建立發改部門牽頭、多部門參加的多領域、全覆蓋對接機制。

滁州作為南京市的近鄰,堅持東向發展,推進與南京同城化,搶抓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建設發展的“近水樓臺”機遇,全方位、多領域推進與南京對接合作,一批重大項目、重要事項取得了積極進展,結出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寧滁省際毗鄰地區建設納入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後,寧滁兩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戰略,以共建産業合作園區為抓手,加強産業分工與合作,探索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用機制,全力加快兩個示範區建設,著力打造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産業合作樣板區。

“緊抓‘産業’這個主引擎,堅持産業協同發展,聚焦南京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發展定位和産業集聚及技術創新優勢,推動積體電路、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等産業領域緊密協同發展,建設成為南京産業的‘協作區’和‘承接地’。”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合作交流局局長張汶華説。

不僅僅是滁州,越來越多的滬蘇浙項目在安徽落地、發展、壯大。據統計,2022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371個,實際到位資金10165億元,同比增長10.7%,佔全省比重58.9%,比重較上年同期增加2.2個百分點,一體化發展成色更足。

“我們將持續深化對標學習,推動理念、平臺、産業、政策全方位連結,持續深化‘雙招雙引’,精準招引一批具有龍頭引領、造血強鏈功能的重大項目。”安徽省經信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産業對接,健全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合作機制,發揮産業鏈聯盟作用,深入推進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産業鏈優勢互補、協同配套,加快打造一批國家級、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不斷提升“安徽製造”在長三角乃至全國全球的競爭力。

協調共進

緊握結對合作發展之手

滬蘇浙皖,是“好鄰居”也是“好夥伴”。5年來,彼此之間密切來往、深度合作,“長三角朋友圈”愈發高效而親密。

結對合作之手越握越緊,區域協同發展按下了“快進鍵”。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上海3個區、江蘇3個市、浙江2個市,對口合作幫扶安徽8個市。

安徽深化與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滾動實施省級層面協調推進的結對合作幫扶事項;8對結對城市共建省際産業合作園區,甬蚌、寧滁、松六、徐淮等合作園區掛牌成立。合肥都市圈建設提質升級,研究編制合肥都市圈規劃,合肥新橋科技創新示範區(合淮合作區)引領圈內城市産業合作開啟新局面。

“六安堅持把與上海對口合作、與松江區結對合作幫扶作為縮小發展落差的重大機遇。”六安市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該市聚焦“上海研發+六安製造、上海市場+六安産品、上海總部+六安基地、上海企業+六安資源”的合作路徑,堅持與上海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對口合作以來,該市新簽約上海投資項目37個,總投資159.9億元。

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去年7月5日,隨著滁河大橋建成通車,合寧高速改擴建工程全面完工,我省首條高速公路華麗“升級”,實現全線雙向八車道通行,將成為長三角區域互聯互通的重要“大動脈”。

如今,長三角交通的通達性還在提高,安徽和江蘇南京正在推進兩條城際鐵路建設,今後從滁州和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多分鐘。

交通更通達,開放不止步。安徽積極推進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合肥、蕪湖、蚌埠片區分別與浙江杭州、寧波、金義片區開展戰略合作,今年上半年,安徽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8.5%。

開放共贏

合作發展熱度持續提升

“一核兩帶”全域生産總值從2020年的2.3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69萬億元,以佔三省一市不到2%的區域面積貢獻了近10%的經濟總量……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啟動建設兩週年之際,今年3月1日,2023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工作現場會在上海舉行。

會上,虹橋品匯·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與江蘇蘇州、浙江嘉興、安徽合肥的3家分中心進行深化合作簽約。

從蘇南長江口經上海市域一直延伸到杭州灣北岸,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總面積7000平方公里。2021年2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由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擘畫出一幅“大虹橋”“一核兩帶”宏偉藍圖。

國際化、世界級,是長三角的鮮明氣質。深化開放發展、強化外向型經濟,是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要支撐。

滬蘇浙皖協力協作,共建開放的“大虹橋”。目前,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加快打造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蘇州打造“北向拓展帶”,嘉興加速構築“金南翼”,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後臺服務基地,聯通國內國際的“彩虹橋”星光閃耀。

自貿試驗區實現跨省聯動。合肥、蕪湖、蚌埠片區分別與浙江杭州、寧波、金義片區開展戰略合作,2022年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1861.9億元,同比增長26%。

網路型基礎設施加快構建,高鐵運營總里程全國前列,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全面實現,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等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加快推進;途經安徽的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産,引江濟淮世紀工程實現通水通航;開展營商環境問題“大起底”專項行動,2022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安徽綜合得分排全國第8位、較上年提升8位。

生態共保

優美環境一同守護

今年7月的黃山,正值暑期旅遊旺季,景區內遊人如織。

就在這樣一個火熱的季節,一場全國性的現場會——全國生態補償工作現場會在黃山舉辦,來自全國多地的幹部實地考察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

歷經三輪試點,“新安江模式”已成全國樣板,推廣到全國19個省份、15個跨省流域。未來,“新安江模式”將全新升級,機制創新繼續向“無人區”挺進,共建“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

時間回到2012年。那一年,皖浙兩省開啟轟動全國的“億元水質對賭”,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的原則,如果考核斷面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每年補償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10多年來,皖浙兩省接續開展了三輪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鋻於安徽年年實現水質達標的承諾,不僅獲得了57億元的補償資金,還在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品質轉化的通道。如今,新安江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每年向浙江送去近70億立方米優質水,千島湖總體水質保持I類水準。

圍繞生態共保,安徽堅持共抓大保護,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強力推進長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2022年,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4.8%,幹流水質穩定在Ⅱ類,新安江水質優良比例連續保持100%,巢湖藍藻水華發生面積同比下降50.1%。

此外,安徽還持續推進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態屏障建設,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加快實施“五大森林”行動;浙皖兩省共同編制並上報《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方案》,新安江水質優良比例連續保持100%。

民生共用

更多“長三角人”享一體化紅利

時空距離近了,往來多了,聯繫更密切了。在一體化進程中,越來越多長三角人享受到民生紅利。

去年9月,在位於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的來安縣第二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副主任劉政在給病人看病。

南京的專家跑到安徽的小鎮上去坐診?沒錯,這就是醫療合作帶來的紅利。

來安縣二院也有另一個名字: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分院。週一到週六,多家南京醫院的專家在這裡坐診,並手把手指導當地醫生提高診療水準。

這意味著,當地老百姓不用跨省看病,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的醫療資源。

何止是看病,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辦事一個章、民生一卡通……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讓跨省辦事輕鬆搞定。

近年來,安徽引入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優質資源,合作共建國家兒童、創傷、中醫、腫瘤區域醫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正式開診。

在教育、旅遊、公共服務方面,安徽省政府與浙江大學開啟省校全面戰略合作,安徽大學與復旦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聯合發佈“上海‘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江蘇淮安周恩來故里—安徽大別山金寨‘兩源兩地’”等22條長三角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共同打造“跟著考古遊長三角”世界級文化旅遊廊道。協同滬蘇浙立法施行長三角區域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規定,異地提取住房公積金、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等140項場景應用“一網通辦”,長三角區域內超千個文旅場所“一卡通用”。

心懷“國之大者”,服務國家戰略。下一步,安徽將緊扣“三大使命”和“七項任務”,與滬蘇浙構建緊密型、互補型合作關係,讓“高品質”越來越高、“一體化”越來越強、“一盤棋”越下越活。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