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政策 > 

淮南:打好“組合拳” 拎穩“菜籃子”

發表于:2023-10-24 10:25  作者: 柏松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汪影

“菜籃子”關乎每個家庭的餐桌。近年來,淮南市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積極發展果蔬産業,不斷提升“菜籃子”供應保障能力,帶動當地農戶就近就業、增收致富,讓“菜籃子”成為百姓致富的“錢袋子”。

連片集群——

提升“菜籃子”規模化生産能力和效益

10月11日,記者來到淮南市潘集區高皇鎮光明村陸家灣家庭農場,一盒盒包裝整齊的新鮮瓠子正在裝箱,準備發往上海。

“每天5000斤蔬菜銷往湖北、湖南和長三角地區。”淮南市陸家灣家庭農場負責人陸汪説,除了瓠子、南瓜、芹菜,他種植最多的是螺絲椒。

2013年,陸汪調整種植結構,改種了200畝螺絲椒,由於口感好、營養價值高,逐步獲得了市場認可。“每年從3月中旬到6月底是螺絲椒的採摘季,一畝能採100斤,每斤能賣2.5元。”陸汪説。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陸家灣家庭農場獲評“省級家庭農場”,此後,陸汪越來越忙了,除了自家的大棚要打理,他還為當地村民提供蔬菜種植技術指導。

在陸家灣家庭農場不遠處,村民陳煥友正在自家地裏整理大棚,讓土地休養生息,準備換種蘿蔔。老陳夫妻倆身有殘疾,曾經是村裏的貧困戶。脫貧後,他們跟著陸汪種起了螺絲椒。

“今年的螺絲椒已經賣完,有6萬多元純收入,日子越來越好了。”陳煥友告訴記者。

有了大戶示範帶動,不僅光明村300多戶村民種起了螺絲椒,還輻射到合肥市、蚌埠市、鳳臺縣、壽縣等地,螺絲椒種植面積達到萬畝。

近年來,淮南市不斷完善“菜籃子”産品生産扶持政策,市財政安排100萬元“菜籃子”工程建設專項資金,用於提高“菜籃子”産品生産能力和效益,並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生産一線,加強蔬菜田間管理和技術指導,全力保障“菜籃子”産品市場供應。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高皇鎮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經過30多年發展,蔬菜成為鎮裏的主導産業。”高皇鎮副鎮長史國勻告訴記者。

“要時常保持土壤濕潤,但是不能積水……”日前,在高皇鎮蔬菜産業精英微信群裏,農技專家和大戶們分享蘿蔔種植的經驗,每個季節種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如何提供技術支援,科普資訊定期發送,經驗之談讓大家受益匪淺。

記者走進高皇鎮萬畝蔬菜基地,一排排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開,生菜、番茄、黃瓜等蔬菜品種繁多,一壟壟蘿蔔苗長勢良好。

孫崗村種植大戶孫成正在他家300畝大棚裏忙活,蘿蔔苗已經鑽出泥土,再有一個多月,這裡的水果蘿蔔將會銷往長三角地區。

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2月,孫崗村5個交易市場都熱鬧非凡,隨著蘿蔔大量上市,每天都有10多輛車將蘿蔔運往全國各地銷售,日銷量200多噸。

“從馬鈴薯、大蒜到蘿蔔、冰草,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全村2600畝蔬菜,一年四季不輪空。”浩正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樹保告訴記者。

作為安徽省第一批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高皇鎮萬畝蔬菜基地于2021年獲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如今,這裡常年種植2.8萬畝蔬菜,蔬菜種植戶6500余戶,年産量13萬噸,年産值1.6億元,種植戶每人平均年純收入1.5萬元,日産蔬菜20噸。

“高皇鎮圍繞蔬菜種植、加工、銷售和推廣,逐步形成了特色示範産業鏈。”高皇鎮黨委書記李謙告訴記者,當地蔬菜常駐家樂福、好又多、樂購等大型連鎖超市,除銷往合肥、蚌埠等省內各大城市外,近年來吸引的福建、上海等地蔬菜採購商逐年增多。

建好“菜園子”,保障“菜籃子”。伴隨著“擴規模、提品質、打品牌、拓市場、重融合、強增收”組合拳,淮南市一個個成方連片打造、集群成鏈發展的蔬菜産業基地正在淮河岸邊全面鋪開,為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

“鎖鮮”産業——

保持“菜籃子”從田頭到市場的新鮮度

在壽縣炎劉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蜀新雲倉,3000多平方米冷鏈倉庫保證了“菜籃子”的新鮮度。

走進蜀新雲倉,記者眼前整齊堆放著壽縣子沐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郝澤章家的陽光玫瑰葡萄。冷鏈存儲,保鮮上市,讓他受益匪淺,去年一年增收10多萬元。

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李告訴記者,目前,壽縣建設主體90家,建設冷鏈8萬立方米。除了本地農産品,蜀新雲倉還為來自各地的特色農産品提供冷鏈服務。

雲倉負責人柴春林告訴記者,冷鏈産業滿足了農副産品冷藏和冷凍需求,不僅為當地農戶提供存儲服務,還能發揮連結全國的功能。

2021年,壽縣新橋生態農業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建成蜀新雲倉,集生態種植、倉儲、冷鏈、分包、快遞于一體。合作社負責人李和東告訴記者:“隨著蜀新雲倉不斷建設,能夠實現全國一件代發,不僅拉長了合作社的産業鏈,也為其他企業提供了高效的冷鏈保障服務。”

農産品保鮮運輸曾是農民犯難的事,如今這個問題在壽縣得到了解決。隨著當地冷鮮設施建設,不少村民家門口建起了冷庫,讓他們在田地裏耕作底氣更足了。

秋滿田園,陽光玫瑰葡萄大量上市,壽縣廣岩街道種植戶李寶荒的32畝陽光玫瑰葡萄再獲豐收。

“在自家門口建起了冷鏈倉庫,去年5萬斤葡萄賣上了高價,一年增收20多萬元,今年要多存一些。”李寶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上市高峰期是每斤8元至10元,冷藏到明年2月份,批發價能達到15元左右。

“隨著鄉村振興不斷深入,我們大力建設田頭冷藏保鮮設施,既解決群眾從田頭到市場的運輸問題,又解決集中上市銷售難問題。”淮南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岳銳告訴記者,通過冷藏處理,可以有效增加農副産品附加值,增幅在20%至30%之間。

在漆黑的磚石大棚裏,近5000個蒜頭整齊擺放著,經過一週時間的培育,一頭頭大蒜已經冒出了嫩黃色細芽,50多歲的村民徐麗每天都要來查看蒜黃的長勢。

從傳統農民到産業工人,在潘集區潘集鎮潘楊村,淮南市君悅瓜果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當地群眾提供了100多個崗位,村民徐麗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每月工資4000多元。

“25個大棚,生産週期為20天。再過半個月,一個大棚便可産出6000斤蒜黃。”君悅家庭農場相關負責人楊雷告訴記者,1年有10個月的銷售期,一天5000斤,一年可銷售150萬斤蒜黃。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君悅合作社建起了自己的冷庫,在肥東縣建起了雲倉,抖音、快驢進貨、多多買菜、美團紛紛加入,將農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科技賦能——

提高“菜籃子”産品智慧化生産管理水準

生菜放在水裏就可以茂盛生長,番茄苗、黃瓜秧不用栽在土裏就能結出爽口的果實……在鳳臺縣綠港智慧農業園裏,這一蔬菜生産模式徹底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果蔬種植的認知。

“這是我們種植12天的水培生菜,根系包括葉片都已長到了15釐米至20釐米,每天我們進行四五次液體生物肥和水分的灌溉,保證葉片吸收充足的營養。”技術經理王增輝指著營養池裏的水培蔬菜説。

近年來,淮南市持續提升設施蔬菜生産企業集約化、綠色化、數字化水準,鳳臺綠港、壽縣花兒農場、潘集區君悅合作社、田家庵區永冠農業科技公司等4家蔬菜生産企業被認定為“安徽省數字農業工廠”。

在鳳臺縣綠港智慧農業園種植區,剛剛挂果的草莓長勢喜人,除了採用無土高架栽培技術,棚內還散落著迷你版蜂箱,正是靠著花間飛舞的小蜜蜂催生了果子自然成熟。

綠港智慧農業園總佔地1045畝,總投資約6.8億元,生産番茄、草莓、火龍果、生菜等10多個品種果蔬,是鳳臺縣招商引資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重點項目,也是科技賦能農業轉型主打項目。

從育苗到上市,農業園採用智慧農業技術,高標準生態種植、全程化監控記錄,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果蔬生産全過程。這種模式生産出來的果蔬不僅産量大,而且産值高。

“以番茄為例,大田與普通大棚種植相比,平均畝産量能夠提高兩三倍,産值15萬元至20萬元。産品銷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型商超,很受消費者青睞。”鳳臺縣智慧農業園負責人蔣慶榮説。

在園區智慧管理控制室內,工作人員通過電腦實時監控每個溫室大棚的現場溫度、濕度和光照等資訊,28萬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控制實現大棚內部微環境固定,這裡,真正實現了智慧農業、智慧管理。

隨著園區逐步投産,目前鳳臺縣智慧農業園已經帶動周邊200多位農民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當地不少在外務工人員也相繼返鄉,走進了智慧農業園。

“以前是幾個人種一畝園,現在我一個人能打理幾畝園。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還不耽誤帶孩子。”張露一邊拿著手機檢測番茄,一邊和記者説。

張露是鳳臺縣桂集鎮桂集村村民,以前在上海一家電子廠打工,2020年智慧農業園開園招工,她成了園區第一批農民工,從傳統農民搖身一變成了園區的技術工人。

記者了解到,鳳臺縣智慧農業園包括智慧農業生産、工廠化種苗繁育、高科技示範展示及觀光采摘、家庭農場模式示範、自動分揀包裝、職業農民培訓等6大功能區,完全建成達産後,將成為安徽乃至全國現代智慧農業産業的示範項目,為鳳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當前,如何依託現有成熟的科技助力鄉村産業振興,是今後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岳銳告訴記者,將把“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抓緊抓實,強弱項、補短板,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有效連接生産消費,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助力鄉村振興。

·短評·

“小菜籃”裝著“大民生”。從農民的新身份,到産銷對接的新模式;從保證品質的新思考,到轉型升級的新未來,淮南市的“菜籃子”鼓起了“錢袋子”,拎起了滿滿的幸福。

“菜籃子”穩産保供連著城鄉兩頭,關係群眾一日三餐。淮南市加大力度推進“菜籃子”生産能力建設,提高蔬菜生産經營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準,構建生産穩定發展、産銷銜接順暢、品質安全可靠的現代蔬菜産業體系,為蔬菜供應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需求。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