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要聞 > 

安徽: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 促萬千鄉村蝶變

發表于:2023-09-05 10:20  作者:史力、許昊傑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入秋時節,在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的曬場上,村民正趁著晴好天氣晾曬玉米、黃豆、紅辣椒。傳統農俗“曬秋”讓這個古村落更具詩意,當地的鄉村旅遊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去年,呈坎村集體經濟收入一百多萬元。

今年是浙江“千萬工程”實施20週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樣本,“千萬工程”蘊含科學方法,彰顯實踐偉力。安徽認真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和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均提出,要“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近十年來,安徽省持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全省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1070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3%,建設美麗宜居自然村10164個,美麗鄉村遍佈江淮大地。今年,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之際,安徽省吹響了新時代新階段安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號角。

站在新起點上,安徽省擘畫“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藍圖,計劃每年建設200個左右的精品示範村,按照2年至3年的建設週期,到2027年建設1000個以上的精品示範村。同時,在現有已建的省級中心村基礎上,每年再建設800個左右的省級中心村,到2027年系統升級建設省級中心村總數在1萬個以上。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幹在實處、幹出實績,美好藍圖方能成為現實美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重在規劃引領,成于系統推進、久久為功。在安徽,美麗鄉村應是什麼模樣?“徽風皖韻”,是我省鄉村建設的關鍵詞。具體來看,皖南地區彰顯山水徽韻,皖北地區彰顯田園風光,江淮地區彰顯錯落有致,沿江地區彰顯山水風韻,皖西地區彰顯生態山村。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對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産業發展等進行整體性謀劃、特色化設計,是我省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原則。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讓鄉村的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才能實現萬千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整治人居環境是“千萬工程”先手棋,嚮往的鄉村生活離不開天藍、地凈、水清的鄉村底色。截至去年年底,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全省1.4萬個行政村開展了清潔行動,一半以上的村莊達到了清潔村莊標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全覆蓋……近年來,我省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以環境的“高顏值”提升農民的“幸福值”。

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不僅要把“詩與遠方”帶到身邊,更要把好日子帶到眼前。這意味著還需以“業”為基,強化産業興旺,著力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在利辛縣,當地著力做好“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目前全縣畜牧年綜合産值150億元,帶動參與養殖的農民每人平均增收10000元;岳西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去年全縣共接待遊客91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6.8億元……各地的生動實踐正是我省産業振興的真實寫照。

千條萬條,讓群眾受益是第一條。今年上半年,全省脫貧地區共投入農業特色産業發展財政資金83.9億元,實施到村項目2233個、到戶項目38.3萬個。通過實施農業特色産業幫扶,帶動脫貧戶等幫扶對象每人平均直接增收2545.4元,同比增長8.7%,這表明做好産業幫扶是推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

堅持內外兼修、塑形與鑄魂並重,注重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實現農村生産生活方式改變與人的素質提高的良性互動,才能構築農民群眾身有所棲、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園。在五河縣,當地聚焦鄉風建設,因地制宜打造42個村史館、農耕館,16個特色文體廣場等鄉村景點,紮實開展“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我省還需深入挖掘安徽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以更實舉措提振農民群眾精氣神,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進一步完善支援人才政策,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是我省強化人才支撐的重要手段。紮實推進“創業安徽”“萬企興萬村”等行動,把現代生産要素、先進理念和思想帶到農村,促進各路人才下鄉,讓“土專家”“田秀才”搭檔“鄉創客”“新農人”,才能在廣袤田野裏播撒希望、綻放光彩。

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安徽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號工程”,是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礎工程”。安徽省各地還需各展所長、齊頭並進,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才能實現鄉村高品質發展。未來,安徽萬千鄉村如何蝶變,江淮大地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如何繪就,值得期待。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