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批技術先進的深加工企業落地壯大,當涂縣越來越多農民採取訂單方式,改種優質、高産、高油的油菜品種,與老品種相比每畝地收入可增加200元以上。如今新品種油菜在當地推廣比重已超過八成。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安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調要“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業”。安徽省是農業大省,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大有可為、必有可為、必須為之,是建設高質高效農業強省的必然要求。
重點抓好優質原料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強化加工園區創建、招商引資、品牌打造等,精心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上半年全省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達9021.9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全省二十強縣、二十強園加工産值分別達到3776.8億元、1358.5億元。這些數據都是農業高品質發展的亮麗注腳。
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業,需在重點産業上重點發力。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和産業升級需要,我省將綠色食品産業列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專門成立由省領導牽頭的綠色食品産業推進組工作專班,大力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産業發展。今年我省又謀劃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推進秸稈資源過腹轉化增值,加快推動肉牛産業從“百億”邁向“千億”,力爭再造一個千億級綠色食品産業。
上半年,全省綠色食品十大産業全産業鏈總值5951.3億元,同比增長超一成。截至6月底,全省綠色食品産業新增項目1146個、投資總額2419.9億元。令人欣喜的是,這些項目中,皖北有512個,投資總額1174.6億元,表明皖北高端綠色食品産業集群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把農産品加工業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格局中謀劃實施,我省搶抓國家戰略機遇,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已成效顯著。今年初赴上海舉辦中國安徽名優農産品暨農業産業化交易會,吸引了600余家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採購商參展參會,招引合作項目156個;投資總額879.9億元,比上一屆增加5倍多。4月底召開的第二屆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共簽約綠色食品加工類項目237個,總金額842.4億元,較上年增加172.7億元。這些都顯示安徽農業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有所作為,在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大廚房”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全産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是鄉村産業發展邁向高品質的必然要求。在位於休寧縣的黃山皖新徽三食品供應鏈有限公司內,經過冷凍保鮮、解凍、清理、恒溫發酵、腌制等幾十個環節後,一份臭鱖魚預製菜製作而成。預製菜是“農頭工尾”的典型代表,有效延伸了農業産業鏈。在黃山,僅僅是臭鱖魚産業,相關企業已近50家,帶動就業人員5萬多人,年産值約45億元。在全省,去年預製菜總産值達到720億元。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業,要堅持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著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帶動産業鏈延伸,做好增值文章,龍頭企業是“牛鼻子”。引進一個龍頭,培育一個集群園區,帶動一個産業做大做強,正成為安徽的關鍵打法。各地用好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頂格推進“雙招雙引”,打造一流産業生態。在亳州,金沙河面業、五得利集團等一批知名糧食加工企業落戶,帶動113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向優質糧食産區和加工園區集聚,亳州小麥年加工能力達到了450萬噸。今年以來,全省已新增省級龍頭企業214家,總數達1213家,居全國第4位。全省已佈局創建157個省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産業園,園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高於所在縣平均水準20%。
産業鏈條向哪延伸,精深加工如何破題,科技是關鍵變數。做好“頭部”農産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間和“尾部”精深加工的增值文章,需向科技借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強創新鏈、産業鏈和價值鏈的提升和再造,進一步“從優”“從精”開拓我省農産品加工業新局面。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推動全産業鏈發展,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業,依託産業鏈增收致富的農民一定會越來越多,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建設動力一定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