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日地空間物理研究團隊在太陽爆發活動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太陽爆發結構在早期爆發過程中發生了複雜的重構演化。5月4日,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天文學》。
太陽爆發活動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是日冕物質拋射,即太陽大氣中緩慢積累的磁能在短時間內被劇烈地釋放出來,將局部大氣加熱到上千萬度——被稱為耀斑,並産生大量高能粒子,同時上億噸日冕物質攜帶著磁場被拋射到行星際空間。在接下來幾天內,它將擾動整個太陽系的空間環境,尤其是影響現代社會中的各種高技術系統,包括航太、航空、通信、電網等。
自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以來,日冕物質拋射一直是太陽和日地空間物理關注的焦點。
此次研究中,中國科大研究團隊對發生在2014年9月10日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爆發前形成的磁繩結構在爆發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剝蝕、瓦解和重建。
觀測證據表明,爆發前具有S形結構的磁繩從小尺度的“種子”發展而來,這一過程也為團隊前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不同角度的重要佐證。
研究揭示了以前鮮有報道的複雜三維磁重聯的細節過程及其在日冕物質拋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為行星際空間複雜拋射結構的産生提供了新的物理解釋,也為空間天氣預報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