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ill stay firm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We will collect and refine the defining symbols and bes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case them to the world. 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s,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and present a China that is credible, appealing, and respectable.
【學習用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發佈時間:2021-06-25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典故出處
[ 戰國]《荀子·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典故釋義
雕刻東西,如果刻幾下就放棄,那麼腐朽的木頭也無法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屬和石頭也可以被鏤空。
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浙江鄞縣人,清初著名史學家。他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八歲時就能全篇背誦《揚子法言》。少年時,萬斯同讀遍了家中所藏的書籍,後專攻“二十一史”,並受業于浙東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後又前往天一閣博覽藏書,學識精進,博通諸史,尤其熟悉明代史實。萬斯同受其父和老師的教誨,崇尚氣節,以明朝遺民自居,絕意仕途。後來,他有感於唐代以後所修的史書錯謬百齣,便立志修史。
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巡撫推薦萬斯同應博學鴻詞科,他力辭不就。次年,清廷下詔修《明史》,總裁官徐元文推薦萬斯同入史館,他再次推辭。黃宗羲覺得修《明史》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大業,於是建議萬斯同參與此事。最終,萬斯同以布衣的身份參與修史,不入府衙,不受俸祿,寓居於徐元文家中,專心修《明史》。萬斯同熟悉自漢代以後的制度沿革和明代史實。當時,參與編纂的官員有五六十人,他們每次寫成初稿後都要送給萬斯同審核。萬斯同每看完一篇初稿就予以指正,無一謬誤。
萬斯同修史態度非常嚴謹,其所修《明史稿》在史學上佔有重要地位。徐元文之後,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相繼擔任編纂《明史》的總裁官,均請萬斯同繼續修《明史》,並對他以禮相待。萬斯同修《明史》,前後耗費十九年,編纂過程異常艱辛。他以所學之長,撰成《明史列傳》三百卷、《明史表》十三卷、《宰輔會考》八卷、《河渠志》十二卷,最終手定《明史稿》五百卷。
萬斯同多年筆耕不輟,不慕名利,態度謙恭,與人交往都自稱“布衣萬斯同”。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文人學子,無不尊稱他為“萬先生”。他曾多次在京城講學,縱論古今,評論中肯,廣受讚賞。晚年時,萬斯同雙目失明,仍口授答問、講學,為史學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康熙四十一年(1702),萬斯同去世,享年六十四歲。乾隆四年(1739),經過數次易稿,《明史》正式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