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ill stay firm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We will collect and refine the defining symbols and bes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case them to the world. 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s,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and present a China that is credible, appealing, and respectable.
【學習用典】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發佈時間:2021-06-08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典故出處
[ 清] 鄭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典故釋義
經歷千種磨難萬種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號稱“三絕”,擅長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韆鞦不變之人”。鄭燮自幼家境貧寒,少時隨父讀書,八九歲時已能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聯對。康熙五十二年(1713),鄭燮考中秀才,但在之後的舉人考試中屢試不中。由於生活貧困,他便來到揚州以賣畫為生。鄭燮在揚州居住十載,結識了金農、黃慎等畫友,這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由於他喜好放言高論、點評人物,因而博得狂名。
雍正十年(1732),鄭燮終於考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此後一年,他滯留北京以圖仕進,未果,次年回到揚州。鄭燮喜好譏諷姦惡,每當他看到貪官、姦民被遊街示眾時,便畫一幅梅蘭竹石圖挂在犯人身上,藉以警世醒民。五十歲時,鄭燮任山東范縣知縣。他在任職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乾隆十一年(1746),鄭燮任山東濰縣縣令。其間正值山東發生大饑荒,經常出現人吃人現象,他開倉賑災,救助百姓無數。
乾隆十三年(1748)秋熟之時,濰縣災情逐漸緩解,饑民也絡繹返鄉,鄭燮特地作文章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由於鄭燮體恤百姓,時常為他們的利益著想,因此深得百姓擁戴。在濰縣任縣令期間,鄭燮的藝術創作達到了高峰,名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便作于這一時期。但十數年的官宦生涯也讓他洞察了官場的黑暗,自覺抱負難以實現,歸隱之意與日俱增。最終,他因與上官不和而辭官歸去。
辭官以後,鄭燮以賣畫為生,往來于揚州、興化之間,與同道畫友詩酒唱和。鄭燮胸襟坦蕩,賣畫時不像一般文人畫家那樣遮遮掩掩,他還專門擬了“板橋潤格”,成為中國畫家明碼標價賣畫的第一人。乾隆三十年(1765),鄭燮去世,享年七十三歲。他雖顛沛一生,但堅韌不拔,從不向惡勢力低頭,如磐石般堅定,如清竹般勁挺。他所作名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正是這種高尚人格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