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習用典

【學習用典】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發佈時間:2021-05-14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

典故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學記》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典故釋義

一個人獨自學習,不與他人交流,就會導致見識短淺、孤陋寡聞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蘇州府昆山人,明末清初儒士。他出身江南望族,家中世代為官。其堂伯英年早逝,膝下無子,被過繼為嗣,由伯母王氏教導成人。顧炎武生逢明末亂世,受母親影響,少年時便崇拜岳飛、文天祥等忠義之士,立志報國。顧炎武與同窗好友歸莊興趣相投,時常在一起討論學問。他認為學習一定要與人切磋,取長補短,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不應固步自封。

十八歲時,顧炎武和歸莊一起前往南京參加應天府鄉試。同年,顧炎武加入著名的愛國社團—復社。復社是明末非常著名的文人團體,許多青年士子聚集其中,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同時也討論治國為政之道,影響深廣。1605 年至 1627 年時,魏忠賢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文武百官多投入其門下,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帝。

復社的士子們對此極為憤慨。他們呼籲天下讀書人不要悶頭苦讀,要聯合起來,關注社會民生,為民請命。士子們積極投身到與閹黨的鬥爭中,當眾討論對朝政的見解和看法,以揭露權姦、宦官的罪行,由此得到百姓的尊重。

顧炎武與復社成員黃宗羲一起倡導“經世致用”之學,顧炎武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其意義和影響深遠。顧炎武廣交學友,心懷天下,創作《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作品,終成一代學術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