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習用典

【學習用典】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發佈時間:2021-04-23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

典故出處

〔戰國〕《荀子·修身》

“道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典故釋義

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達 ;再小的事,不做也不能完成。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強大,紛紛推行改革,變法圖強。秦國經歷幾代君位的動蕩,國力大大削弱。秦孝公繼位後,一心想恢復霸業,決心變法。但朝中權貴對變法持懷疑態度,紛紛表示反對,秦孝公的變法之路困難重重。

秦孝公沒有就此放棄。他頒布求賢令,命朝臣獻上富國強兵之策,同時招攬天下名士。衛國的公子商鞅(約前 390—前 338),年幼時便喜歡刑名之學,李悝和吳起的變法對他影響很大。他也希望能輔佐明主,一展胸中的抱負。魏國的相國公叔痤很欣賞商鞅,他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但魏惠王不以為然,商鞅便前往秦國。

為了順利在秦國推行變法,商鞅決定先打消秦人對變法的疑慮和擔憂。他舌戰群臣,抨擊舊制,為實行變法做好輿論準備。為了樹立威信,商鞅在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宣佈,若有人能將木頭搬至北門,賞十金,民眾並不相信。

商鞅便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壯士試著將木頭搬至北門後,商鞅立刻賞給他十兩黃金。商鞅的做法贏得了百姓的信任,讓人們看到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由此,秦孝公的變法之路暢通無阻。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