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習用典

【學習用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發佈時間:2021-02-08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

典故出處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典故釋義

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陜西邠州。范仲淹的高祖范隋在唐懿宗時渡河南下,任麗水縣丞。後來由於中原兵亂,民不聊生,遂定居蘇州吳縣。范仲淹幼年喪父,隨母改嫁。青年時,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求學,拜在戚同文門下。數年寒窗苦讀後,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考中進士。不久,母親病逝,范仲淹為母守喪,居應天府。晏殊聽聞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每當論及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范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


天聖六年(1028),范仲淹向朝廷上疏,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對范仲淹極為讚賞,在他的舉薦下,宋仁宗徵召范仲淹入京,任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宋仁宗即位之初,章獻太后把持朝政。范仲淹上疏太后,請求還政于仁宗。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范仲淹據理力爭,並請求離京為官,被任為河中府通判。

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卻不改憂國憂民的本色。在此期間,他多次上疏議政,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他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其一片赤誠之心終於打動了宋仁宗。不久,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宋仁宗應允。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示警誡。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向宋仁宗進言。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最終,范仲淹因言辭激烈被貶出京。後因邊事吃緊,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邊事稍寧,范仲淹又任樞密副使。他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他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