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習用典

【學習用典】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發佈時間:2021-01-22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

典故出處

〔唐〕吳兢《貞觀政要·直諫(附)》

“仁方既是職司,能為國家守法,豈可枉加刑罰,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開,萬端爭起,後必悔之,將無所及。自古能禁斷此事,惟陛下一人。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豈可以水未橫流,便欲自毀堤防?臣竊思度,未見其可。”

典故釋義

事先防備意外之事,這是治國理政的常用之法。

隋煬帝在位時,曾三次派兵征討高句麗,均以失敗告終。連年的征戰致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義寧二年(618),隋煬帝被叛軍縊弒,次年隋朝滅亡。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唐朝建立之初,在中原混亂中崛起的高句麗政權趁機東征西討,勢力不斷擴張,對唐朝的邊境安全構成了威脅。

唐高祖李淵深感高句麗的威脅,但由於當時唐朝要應付突厥,無暇東顧。李淵被迫對高句麗採取緩和的民族政策,以期休養生息、恢複國力。唐太宗貞觀末年,唐朝打敗了突厥,肅清邊患。貞觀十七年(643),新羅遣使入唐,述説百濟攻佔其四十余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通往唐朝的道路。唐太宗聞訊,派出使者前往高句麗,告誡高句麗和百濟立即停止對新羅的進攻。不料,高句麗拒絕了唐朝的要求,唐太宗遂決定發兵征討高句麗。

高句麗懾于唐朝的軍威,為了與唐朝對抗,派出使者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與唐朝的關係,企圖與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唐朝。貞觀十八年(644)十一月,唐太宗下詔,命令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次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親徵高句麗。高句麗國內頓時大亂,百姓四散奔逃。

初勝之後,唐軍不敢冒險乘勝追擊,征討高句麗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此後二十三年,唐軍和高句麗軍展開了持久的戰爭。唐軍在兩國邊境設立前哨陣地,以備不虞。唐高宗時,高句麗發生內亂,唐朝趁機派兵分道合擊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各路唐軍會師,大敗高句麗軍。同年九月,唐軍攻破平壤,俘其國王,高句麗終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