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習用典

【學習用典】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發佈時間:2021-01-15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

典故出處

〔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虛實》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典故釋義

用兵布陣沒有固定不變的戰術,如同水流沒有固定不變的形狀。

周顯王十五年(前 354),魏惠王為泄舊憤,派大將龐涓攻打趙國。龐涓建議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魏王從之,撥五百輛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包圍了邯鄲。

急難之中,趙成侯只得派人向強大的齊國求援,並許諾在解圍之後將中山之地贈予齊國。齊威王答應了趙成侯的請求,派大將田忌領兵救援,並起用從魏國救回的孫臏為軍師。

孫臏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因此,他建議田忌更改行軍路線,直接進攻魏國都城大梁。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趁著魏國兵力空虛,率領大軍直接圍攻魏國都城大梁。

龐涓聽聞齊軍圍攻大梁,急忙撤離邯鄲回師救援。不料,齊軍在桂陵設下埋伏,魏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在齊軍的突襲之下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軍大獲全勝,邯鄲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