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ill stay firm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We will collect and refine the defining symbols and bes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case them to the world. 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s,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and present a China that is credible, appealing, and respectable.
(第十一期)鄉村振興有利於應對複雜全球化大變局
發佈時間:2020-09-21 08:3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
魯迅先生曾説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實現共同富裕,就是一條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的不凡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已經到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如果把共同富裕放到更深邃的歷史維度和更寬廣的世界格局中去考量,我們就能更深刻地領會到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的歷史分量和戰略考量,就能更清晰地看清楚共同富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共同富裕既萃取了中華民族5000年優秀歷史文化,彰顯了中國人民對理想社會的無限渴望;又承接著社會主義對於人類平等、解放和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追求,著眼開拓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更傾注了對全球治理和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切觀照,致力於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原創性實踐。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縱觀中華民族文明史,實現共同富裕可以説是廣大民眾最質樸的生活理想。從《易經》的“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損上益下,民説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禮記》“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從管子“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樸素的共富意識源自古人對“天地之道”的探求。先秦思想家們認為實現理想的社會狀態,需要保障人人有追求富裕的機會,強調下層民眾的富足安樂,“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因此希望施政者“為政以德”“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最終實現社會“大同”。統觀早期農家的“並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以及近代康有為的“大同理想”、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憧憬和追求從未止步。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揭示了人類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最一般基礎和前提,即社會物質生産力的不斷發展。因此有人評價——“在馬克思主義産生以前,共同富裕只不過是人類的一種幻想而已。”馬克思主義對於共同富裕的理論支撐,在《共産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等經典著作中都能找到。馬克思指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産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産資料私有制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源,因此消滅私有制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富的前提。馬克思通過分析剩餘價值發現了資本家依靠剝削工人發財致富和無産階級日益貧困的真正原因,明確闡述了他所創立的革命理論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所有人的富裕”。他指出:“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列寧曾深刻地總結説“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産品的社會生産和分配,以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