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ill stay firm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We will collect and refine the defining symbols and bes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case them to the world. 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s,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and present a China that is credible, appealing, and respectable.
【學習先鋒】劉月寧抱琴走世界 音樂是各國人民間的“通心河”
發佈時間:2020-04-14 09:4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編者按】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中國揚琴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在以音樂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中獨樹一幟,備受海內外大眾喜愛,在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世界音樂的融合與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及中東歐分會會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及九三學社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亞洲揚琴協會創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揚琴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孔子學院及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主任劉月寧博士,分享她攜琴走世界的故事,也講述了她以琴為媒,彈奏中國好聲音,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藝術交流與合作的思考和建議。
“揚琴這件樂器,本身就是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産物。”劉月寧向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記者介紹,揚琴最早源於亞述、波斯等古代中東國家,明朝末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演進,現已成為本土化了的中國民族樂器。
劉月寧學揚琴純屬於機緣巧合。9歲時,她受洛陽銅加工廠工人師傅張五十啟蒙與揚琴結緣,後師從著名揚琴藝術家桂習禮、項祖華。1977年,12歲的她憑藉一曲《映山紅》震驚四座,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次年還是以一曲揚琴獨奏《映山紅》走上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並參與錄製了反映國家改革招生後涌現出的一批優秀少年音樂人才的新聞紀錄影片《春蕾》。《春蕾》在中國及100多個駐外使領館播放。“從那之後,如何把揚琴這件事情做好,冥冥之中仿佛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劉月寧感慨道。
攜琴而行,讓音樂成為不同國度的“通心河”
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一直是劉月寧的工作理念和目標。回首過去八年,在走出去巡演、巡講、巡展的同時,劉月寧也主動邀請各國音樂大師、藝術家來華分享交流。在用音樂講述中國故事、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她步履不停。
劉月寧説,在人文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文化認同是前提和關鍵,只有認同,才有可能被接受。文化認同、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才是我們分享與交流的法寶。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劉月寧也曾遇到過很多困難。她坦言,剛開始想把中國音樂課程作為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的學分課,納入其主流課堂,但遭到對方的誤解和質疑,對方甚至認為這是文化入侵。後來通過不斷地溝通交流,她最終用誠意打動對方並消除了誤解,成功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設立了3門學分選修課。劉月寧介紹,現在又有了新的進展和突破,丹麥的部分中小學也開設有中國音樂課、分享課和工作坊等,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中國文化和藝術有著獨特的魅力,世界是歡迎的、需要的。
如今,丹麥的音樂孔子學院已成為輻射歐洲的一張中國文化名片。2019年,中央音樂學院與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合作創建了全球第一個音樂孔子課堂,並同時成立了中烏合璧的“八音”樂團。
此外,英國曼城切塔姆音樂學校與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結盟的全球首個中文音樂教室也即將揭牌運作。所謂和而不同,和是友善相處互相欣賞的文化交流基礎,不同是各有特色的藝術規律。劉月寧説,作為中國藝術家,不僅要了解他國音樂與文化,更要知道中國音樂與其他國家音樂的不同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心相通”,我的體會是,音樂是流淌在不同國度人民之間的“通心河”。
履職建言,呼籲政府更加支援藝術教育
“老政協!”擔任全國政協委員8年之久,劉月寧為藝術教育的鼓呼受到各方的關注。2013年,她曾提出關於“設立海外傳播專項藝術基金”的提案,獲得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文旅部(原文化部)隨後推出了“國家藝術基金”。
委員履職
目前,劉月寧還持續關注“盯”著兩個領域,其一是中國音樂的海外傳播,她希望通過建立學位或新學科更進一步地促進中國音樂文化在海外的深入影響力;其二是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學習一門樂器,而是通過學樂器了解中國文化,提升個人修養,完善人格。”劉月寧呼籲政府加大、加強對藝術教育的支援,也呼籲社會尤其是家長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藝術教育的良好作用。
“近幾年,隨著民辦藝術教育土壤的不斷改善,境況有了顯著改變,從無人管轄到規範運營,從業餘到逐步走向專業化,民辦藝術教育得到了政府各級部門的重視和家長們的認知和支援,正在快速發展。”劉月寧説,現在越來越多的專業音樂教育人才進入民辦藝術教育,民辦藝術教育已然成為專業藝術教育很重要的土壤,政府部門需要再加強正向引導,促進其為繁榮中國的藝術教育賦能。
守正創新,讓中國揚琴“領跑”世界
就當前發展態勢而言,在世界揚琴家族中,中國揚琴有較高的地位、廣泛的傳播渠道和教育教學體系。中國揚琴發展日漸繁榮,離不開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在中國演變的數百年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揚琴在製作、演奏、創作、教學、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與剛傳入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認為,在前幾代人努力的基礎上,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對中國揚琴的創作範式和樂器進行改革完善,以便更好地融入世界。”劉月寧自信地説,音樂教育是專業的藝術教育,沒有守正就沒有根,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2019年劉月寧教授與樂器廠合作,帶領“茉莉花”團隊新研製的攜帶型茉莉系列中國揚琴,就是為了促進中國揚琴國際化發展而做出的革新。
揚琴藝術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既是一個民族傳統文明的歷史積澱,也始終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劉月寧致力於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展開更多合作,促進中外音樂交流互鑒,同時也希望培養出一批熱愛中國音樂文化的外國學生人才,成為未來的“中國音樂專家。
“我認為中國揚琴將會成為世界揚琴家族的領跑者。”劉月寧看著教室裏課間玩鬧的“小茉莉”説,這批孩子最小的只有4歲,她們對揚琴的喜愛和表現讓人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