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ill stay firm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We will collect and refine the defining symbols and bes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case them to the world. W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s,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and present a China that is credible, appealing, and respectable.
【學習先鋒】漢字的誘惑——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上)
發佈時間:2020-01-03 16:4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蔚力編者按:習近平曾説:“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誌。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一片甲骨驚天下”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標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文化自信,感知著文明互鑒的可貴。邁入“20”年代,像甲骨文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清冷庫房”、走出“象牙塔”,有溫度地走向世界?如何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應該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後,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知來處,更要明去處,看甲骨文如何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因為好看”
圈外人大多是從甲骨文表情包開始認識陳楠的。2017年至今,8套微信表情包,上百萬次發送量。聊天界面裏,人們用這些動起來的甲骨文向對方比心,或者調侃彼此是“單身狗”。設計一套表情包需要多久?有人説一週,甚至更短。陳楠用了近20年。
陳楠與甲骨文的故事,始於顏值。1995年,陳楠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留校任教。此後開始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做科學方面的視覺傳達設計。這段經歷影響著陳楠的設計思維。“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因為我原來是一個純粹文科生,對數學這些都不太感興趣。但是跟李先生交流我發現科學、哲學、藝術應該歸於一點,就像李先生説的是硬幣的兩面。”
1999年,李政道與藝術大師吳冠中發起第一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陳楠得以參與大會的整體視覺設計。同時,他也要拿出一件像樣的作品參展。“甲骨文成了我的第一選擇”,陳楠説,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因為好看”。陳楠認為,自己當時是無知者無畏。“我希望用最科技、最數學的,或者不是我們以前語境維度的一種語言來表達一種古老文化,我想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能夠延續至今的重要線索。所以我選擇了用數學的幾何方式重新解讀甲骨文的字形。用這樣一個字形建立一個字庫,用這個字庫再去創造繪畫,能夠讓古老的文字參與當下”。這一構想直接奠定了這20年陳楠做“數字化甲骨文設計”的邏輯,于他而言,20年前的那個選擇至關重要。
如今回看1999年這一時間節點,似乎會發現更多非同尋常的意義。那一年,甲骨文發現100週年,殷墟未申遺、中國文字還未擁有一座可以安家的博物館。那一年,中國第一批網際網路人開始創造歷史,網際網路開始改變生活。
“我這個人比較逆反”
歷經3000年滄桑的甲骨文,終究還是給陳楠出了難題。甲骨文字庫一做就是近20年,幾乎所有的字庫公司最初都拒絕了他。字庫公司認為文字應該是以閱讀、書寫作為第一屬性,在這一思考維度下,甲骨文沒有意義,做不成字庫。
陳楠説自己比較逆反,不會以常規思維去解決問題。“我們今天看安陽的文字博物館,裏面有各種文字的進化歷程,但你發現草書的書法沒有放在這條進化的主線上。還有民間工藝美術的字,比如月餅上的壽字,結婚的喜字,這些字都沒有,為什麼?不是策展人忘掉了這個部分,而是策展人以正體字作為漢字進化的線索,這個沒有問題。但對於我這個搞文化傳播的人來説,正體字只是漢字進化的一條線,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説服了字庫公司,讓他們轉換了思維,不是以正體字作為閱讀標準,而是以一種文化的載體做這套字庫”,陳楠的創新在於,不把甲骨文看成單個的文字,而是當成遠古人的作品去重新發現。2017年,這套名為“漢儀陳體甲骨文”的字庫上線,成為全球首套甲骨文設計字庫。就在剛剛過去的元旦當天,這套字庫的升級版發佈。“更美術的、更象形的,我們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流行文化中的“新生”
甲骨文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毋庸置疑,它標注著中華文化的根脈。但甲骨文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走入尋常百姓家?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陳楠沒有直接回答,他舉了一個例子。“文字學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名字,叫小學。我一直很感興趣為什麼叫小學,不叫大學或者太學(詩詞歌賦、詩書禮樂叫大學),我想文字學在古人心中應該是基礎學問。我反思了一點,在我們的童年教育裏,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底有沒有關於漢字的學習,我們發現並沒有。我們好像從一開始就是靠中文拼音來造詞,用詞來組句,用句來寫作文,但好像沒有關於漢字是怎麼來的教學”,陳楠認為,甲骨文很重要的一個現實意義,是讓中國人知道我們從哪來。當你能從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中感知到3000年的故事,那種厚重感與自信心便會從心底迸發。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讓大家接受並喜歡,這個部分就是陳楠的期待。他説:“一百個喜歡甲骨文的年輕人中就有兩個“較勁”的,而這些“較勁”的人可能就是未來古文字發展的推動者,所以,所有最新的、年輕人喜歡的傳播形式都是我的設計方向。”
除了甲骨文表情包、動畫、嘻哈風格MV,賀卡、手機殼、絲巾等文創産品也相繼從陳楠手中誕生。與鹿晗合作的“鹿晗願望季”甲骨文推廣微網志,獲3000多萬點擊率。2019年,作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證古澤今”甲骨文專題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陳楠擔任藝術指導,其創作的5組作品通過新媒體、交互設計、藝術裝置等方式創設故事場景,用最新的科技呈現最嚴謹的學術,很多參觀者樂在其中。
陳楠説,“今天的年輕人他們能夠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完全我們灌輸給他們的,他們要真的從內心愛上這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説,3000多歲的甲骨文在流行文化中重獲新生。
不過對於甲骨文設計推廣,陳楠也有自己的原則。漢字的生命力除了本身強大的文化性之外,還有能夠適應每個時代科技更替、社會變遷的能力,這是漢字與時俱進的密碼。“20年來我們一直在關注最新科技對藝術表達方式的影響”,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設計者總是對探索新的審美方式充滿興趣,但陳楠清楚地認識到,他所做的探索是促進漢字創新與傳播能力的提升,而非改變古文字文化本身。“我一直推崇研究型的設計,研究型的設計跟以前注重靈感和視覺呈現的設計最大區別就是要關注視覺符號背後要表達的東西。對於文化的研究,是我們做文化傳播和文化創意的底氣。”
走向世界的甲骨文
“在巴黎的時候給我非常大的震撼,我發現法國有二百所以上的高中是必修漢語的”,陳楠與法國一位漢學家白樂桑合作,推動了第二屆巴黎漢字節。“我去巴黎做了演講和展覽,在活動現場來了那麼多法國人,不都是留學生或華僑,來的大量都是西方人,我們演講持續到晚上很晚,那麼多法國人津津有味地聽幾個中國人在講漢字的創意和漢字的來源”,陳楠説,用圖形、色彩、創意去傳遞中國文化,這樣的藝術設計能夠穿越國界。傳統文化應該以什麼方式推向世界,越來越國際化的甲骨文或許可以帶來思考。
于甲骨文而言,201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證古澤今”甲骨文專題文化展、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座談會,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的系列紀念活動。國家關注給了甲骨文走向世界的底氣,也給了在這一領域深耕的研究者信心。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週年的賀信中,習近平説:“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甲骨文重見天日這120年間,幾代甲骨人“以骨為伴”上下求索,去偽存真。陳楠認為作為傳播者,應該盡其所能將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讓人知曉、接受、喜愛。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也是對為甲骨學研究作出貢獻的學者們的尊敬。
陳楠説,“之前,我認為甲骨文是一個少女,因為它特別好看,它像畫。但是隨著學習和研究我就越來越敬畏它,甲骨文就是一個學者、聖人,像孔子一樣,藏著特別多的文化。未來甲骨文會是一個超級英雄,它也許能夠迸發出更大的力量,也許在甲骨文裏還能發現非常多神奇的秘密。它有著強大的能量,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英雄”。
採訪後記:
2013年,陳楠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漢字的誘惑》。我問他為什麼用“誘惑”這個詞,他説這個詞帶有神秘性和好奇心。有意思的是,陳楠結緣甲骨文始於顏值,大眾被甲骨文表情包等形式吸引很大程度上也因為顏值。或許這便是漢字的秘密,它“誘惑”著這些學者、設計者、推廣者,與不同的人生發生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斷延續、煥新著它的生命,讓“它”美在每一個時代,“誘惑”著更多人,甚至全世界。歲序更新,面對邁入2020年的甲骨文,我們需知來處,更要明去處。“前世”固然重要,但“今生”的故事要更加精彩。借鑒天津博物館一句話:甲骨文,韆鞦歲,綿延不絕,至今如曙,可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