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廣西南寧,因為一部戲在時空産生文化的交集。9月28日晚,大型傳統邕劇《三進士》驚艷亮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這是廣西參加的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主辦,中國評劇院承辦的南方戲曲匯演唯一的劇目,也是南寧地方戲劇首次受邀晉京演出的劇目。古老的唱腔,詼諧的唸白,飛揚婉轉的水袖身段,引人入勝的劇情,加上演員絲絲入扣的表演,一齣大悲大合、感人至深的傳統大戲完美呈現,讓首都觀眾領略到邕劇的韻味,觸摸到邕劇的美,感受到傳承恪守孝道、學會感恩的正能量。每幕表演結束,現場掌聲一片。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北京天橋曾是各地江湖藝人的集散地。如今,北京天橋一帶文化藝術氣息仍然濃郁,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連同旁邊的天橋劇場、德雲社、北京雜技劇場等是首都文化演出重要陣地。
邕劇因南寧古稱邕州而得名。早在清道光年間,邕劇就在南寧及周邊一帶流傳,當時人們稱它為“老戲”“大戲”“本地班”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邕劇。作為稀有劇種,邕劇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三進士》正是邕劇代表性劇目。
當古老的邕劇與歷史悠久的北京天橋相遇,當《三進士》登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舞臺,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這次跨時空的文化交集是從演出前開始的。一踏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堂,便可以看到6塊展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南寧城市經濟、南寧文化、南寧地方戲曲現狀以及《三進士》劇情、演員等。許多觀眾饒有興趣地駐足閱讀、欣賞,對南寧城市經濟文化,對古老的邕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演出前1小時,梁素梅、黃俊成、姚艷、何惠臨化著戲粧、穿上戲服,以劇中角色形象出現在大堂,與各大媒體記者、熱心觀眾進行交流。“《三進士》講的是什麼?”“我們第一次聽説邕劇,邕劇在南寧還流行嗎?”“邕劇有什麼特點?”面對媒體記者和觀眾的爭相提問,演員們均耐心地回答,梁素梅還即興展示了一小段唱腔。一些觀眾還表示,在北京看過很多地方戲,但第一次聽説有邕劇,因此特地趕來開開眼界。
在觀眾好奇和期盼的眼神中,《三進士》演出正式拉開帷幕。一門三進士,枯木又逢春,富貴不忘本,孝義莫欺心。《三進士》通過演繹苦母尋子、叩問孝道的感人故事,啟示傳承恪守孝道、學會感恩的重要意義,傳遞出社會道德和感恩教育等正能量。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這是一齣感人至深的悲喜劇,但人物、情節、唸白帶著幽默,總是讓人會心一笑。特別是,該劇做到了以情動人,被搶小兒的命運、賣身為奴的母親的境遇、兄弟之間自私與愛心的衝突,還有經過諸多磨難一家終於團圓的喜悅,觀眾心情隨著劇情起伏,併為之唏噓、為之涕淚、為之感嘆。
同時,梁素梅、黃俊成、何惠臨、姚艷等經過多年的歷練,無論是唱腔,還是對人物角色和性格的詮釋都遊刃有餘。梁素梅把一位悲情的母親演得活靈活現,用一段感人唸白和漂亮的唱腔,展示出“梅花獎”得主的實力;作為當家文武生黃俊成一向飾演正面角色,在該劇中卻顛覆性地飾演不認母親的大兒子,經過一番曲折,大兒子終於幡然醒悟,黃俊成將一段自我反思的內心獨白演繹得盪氣迴腸,展示出深厚的功力。張文達的扮演者何惠臨出場時間並不是很多,但是在短短時間內把人物的大悲大喜的感情起伏、心底波瀾表現得淋漓盡致。
演出結束後,全場觀眾起立,並報以熱烈的掌聲,感謝藝術工作者帶來的精彩表演。一位姓解的觀眾表示,作為地方小劇種,沒想到邕劇的唸白、唱腔如此精緻,服裝如此漂亮。希望以後能看到更多的邕劇劇目。還有一位姓卜的觀眾説:“很感人,真的很感人。《三進士》是傳統劇目,京劇、豫劇、潮劇、晉劇等劇種都有這齣戲(其他劇種稱為《八珍湯》)。邕劇的處理方式和表現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讓觀眾很容易入戲,特別是唱腔很特別,細膩、穩重,能夠將劇中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總之很不錯。”
邕劇《三進士》第二場演出今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