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讀廣西書—
來一場全民閱讀的廣西實踐
全民閱讀,從2006年首次在全國開展活動到近3年來連續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從2013年列入國家立法計劃到今年初《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集意見、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下來,從舉辦全民閱讀活動的城市在短短4年間由400多個擴展到700多個,這一系列的變化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不僅僅是個人的事。閱讀,正從個人行為上升為社會行為,成為政府積極推動、倡導,事關民族發展、國家建設的大事。
今年廣西“兩會”期間,政協文藝界小組會議討論時,就如何推動全民閱讀集思廣議。自治區政協委員田代琳(廣西作家協會主席東西)提出:“廣西人讀廣西書”。這個倡議通過新聞媒體的傳播,迅速引起廣西出版界的關注。
1 廣西人敢不敢數數自己的閱讀量
作家東西提議“廣西人讀廣西書”,緣于2011年秋應邀前往南韓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時的見聞。當地作家介紹,南韓成年人的閱讀率超過70%,每人每年平均讀10本書。這個閱讀不是指為了掌握一門技能的閱讀,而是指對“閒書”的閱讀,也就是興趣閱讀,或者有關人文素養的閱讀。得知中國作家余華的小説《活著》當時在南韓已經賣了近30萬冊,東西腦子裏立馬列出一道算式:“南韓5000多萬人口,30萬冊意味著每170人就有一人購買此書。”
車窗外山清水秀,屋舍整齊,路邊、坡地和田野開滿鮮花,似曾相識的風景讓東西忽然想起家鄉廣西。作家敏銳而跳躍的思維,讓他意識到一個嚴峻問題:“廣西也是5000多萬人口,一本嚴肅的文學作品要在廣西賣30萬冊,那基本上屬於做夢。”
然而,不做夢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寫作者通常喜歡做夢。東西覺得,別人能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現如今不是流行“一切皆有可能”嗎?
東西認為,若要開啟智慧、滋養心靈和塑造民風,閱讀則是不二選擇。“天下父母都曉得告誡子女: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但告誡之後,自己卻轉身打麻將或者唱卡拉OK去了,幾年都不讀一本書。明明一件有益之事,卻懶於為之,實在遺憾。”
當看到有關材料,“日本人每年平均讀40本書,以色列人每年平均讀60本書,上海人每年平均讀8本,”東西警覺起來,“廣西人若有興趣的話,不妨數數自己的閱讀量,也許會驚出一身冷汗。”
在與廣西新華書店集團商議後,東西慎重提出“廣西人讀廣西書”的口號。
“其實,閱讀是沒有界限的。我們可能會從俄羅斯作品裏讀到心靈的化學反應,還可能從別的什麼地方的作品中汲取養分。”東西話鋒一轉,“但是,廣西的作品一定附著廣西的氣息,如果我們想深入了解廣西,包括了解自己,那麼從了解廣西的作品開始,不失為一種辦法。”
東西鄭重地説:“提出這個口號,更大的願望是喚醒廣西人的閱讀意識,喚醒廣西人的自豪感。”
聽聞“廣西人讀廣西書”的倡議,廣西本土出版社的第一反應不約而同:“太好了,令人振奮!”
廣西人民出版社認為: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提法,廣西出版人理應有自覺與自信,讓廣西人讀到廣西書。
廣西教育出版社表示:廣西出版實力長期處於全國前列,走在了廣西經濟發展之前,廣西出版有能力和實力為本土服務。
廣西美術出版社説: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出版,有多大的市場就有多大的出版。面對廣西5000多萬人口,廣西本土出版機構大有可為。
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點讚:當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身體力行倡導閱讀,作為出版工作者,我們從中收穫著對出版業的信心。“廣西人讀廣西書”將是“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廣西實踐。
就“廣西書”的定位,大家各抒己見,多集中于寫廣西的書、廣西人寫的書、廣西出版的書(桂版書)。其中,桂版書成為定位“廣西書”的最大公約數。
一方面,桂版書既包括廣西題材,也包括廣西出版,體現著廣西本土文化和文化人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廣西出版在全國風生水起,多有亮點,甚至引領潮流,“桂版書”本身就是廣西文化的一個閃亮符號,從出版的角度來説,“廣西書”就是桂版書。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曹光哲則建議,不妨將“廣西書”的概念擴大一些,不僅有桂版書,還應該有“廣西人必讀的書”。“廣西人既要從讀書中了解廣西區情、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進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要從讀書中認識中華文明、世界文明。但凡能夠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提升幸福指數的書,廣西人都可以讀一讀。”
接力出版社社長黃儉也有同感:“讀書開拓視野,讀書創造未來。‘廣西人讀廣西書’只是閱讀的一部分,廣西人最終必須讀世界的書。”
2 擦肩而過的遺憾
如果將人和書的相遇視為一場戀愛,那麼“廣西人讀廣西書”所引發的強烈感慨,隱含著廣西出版人對“廣西人”戀上“廣西書”的熱切期盼。
在出版業界,“出版桂軍”邊地崛起,出版能力躋身全國十強。一批批優秀的桂版書,不僅在國家級的圖書評獎中成績出色,還時常登上各類榜單,形成書界話題與現象,獲得讀書人的信任與追捧。
接力出版社的童書系列早已成為行業翹楚,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致力於教育、學術人文和珍稀文獻圖書的出版,現已形成多元並舉的出版格局。廣西的時政主題書、文學原創、專業美術圖冊、少兒科普讀物等等,也在區外有一定影響力。
然而,廣西出版人卻普遍有這種感覺,“桂版書——墻內開花墻外香”。
“廣西人不太知曉廣西出版的成就,桂版書在廣西市場難有精彩表現。看桂版書的廣西人似乎不多,廣西人對桂版書缺乏熱情、驕傲與忠誠。”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表達了他們的失落。
如果説這僅僅是一種感性的印象,那麼,市場則用精確的數字來標識桂版書在區內的行情。
來自圖書業數據和資訊服務第一提供商“北京開卷”對全國重點書店監控的數據——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在圖書市場上創造“奇跡”的《看見》自上架以來,在全國地麵店的監控銷量為接近63萬冊,廣西只有一萬冊出頭;2013年“中國最美的書”《平如美棠》,以一對老人相濡以沫60年的人生經歷感動國人,3年來全國地麵店的監控銷量為兩萬餘冊,廣西的銷量為230冊。
廣西人民出版社重點書目——2015年熱門劇《偽裝者》劇本原著《諜戰上海灘》,區外發行3.3萬冊,區內不到300冊;《民國課堂——大先生也挺逗》區外發行6585冊,區內僅32冊,不及區外零頭。
即便是成績最好的接力出版社,2015年在廣西新華書店系統批發碼洋四五百萬元,而它在全國地麵店的銷售碼洋早在2005年就達到1.47億元,並以出色的網路銷售成績在2014年率先進入“噹噹童書億元俱樂部”。
各家出版社都可以舉出不少桂版書在區內外銷售“冰火兩重天”的例子。
來自廣西新華書店集團的數據是“硬幣”的另一面:廣西出版社2015年出版新書共1927種(大眾圖書,不含教材教輔),在廣西新華書店72家連鎖店上架568種。上架數量佔廣西新華書店全年上架新書品種的0.6%。
也就是説,約160種上架圖書才有一種桂版書。相比鄂版書的1/50、蘇版書的1/90,本土作戰的桂版書並未佔據優勢。
桂版書在家門口被冷落,不由招致這樣的疑惑:“先不説廣西人看不看廣西書。且問,廣西人愛看書嗎?”採訪中,記者遭遇這個問題不止一兩回。
2014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在廣西進行了全區範圍的居民閱讀調查。
報告顯示:我區成年居民每人平均閱讀紙質圖書3.54本,圖書閱讀率為40.9%,綜合閱讀率(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化閱讀)為78.3%,每人平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6.50分鐘。未成年人每人平均課外書閱讀量為6.56本,圖書閱讀率為74.9%。
在該課題組同年所做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對應的成年人數據分別是:4.56本、58%、78.6%、18.76分鐘;未成年人的數據為:8.45本和76.6%。
顯然,廣西的閱讀指數與全國平均水準有差距。
《2015年噹噹中國圖書消費報告》也顯示出廣西與全國的差距。在這份以網路購書數據為統計來源的榜單上,2015年噹噹網全國售書近5億冊,購書前6位的廣東、北京、江蘇、山東、上海、浙江購書比達到全國總量的52%,僅僅廣東就買了全國1/7的書,相當於第17~32名的總和。廣西購書總量則處於全國下游位置。
通過數據統計,還可以看出廣西人的閱讀口味。
區新華2015年銷售量前50名的圖書中,童書比例為2/3,文藝、教輔、考試用書等合佔1/3。桂版書銷售量前5名的圖書,分別是《二〇一六(丙申)年通書》《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智慧測試版)》《風生水起北部灣》《<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解讀》和《看見》。
漓江出版社社長劉迪才認為:區內閱讀處在實用需求、大眾閱讀層面,缺少精神化閱讀和享受型閱讀的強勢表徵。這種強調實用價值的“功利閱讀”與廣西經濟還在爬坡、廣西人視閱讀為個人進取發展的動力有關。
學以致用的傾向主導了廣西人的閱讀行為,也影響著廣西書對本土市場的信心。
廣西美術出版社的《訂單·方圓故事》,於今年2月摘取2016年“世界最美的書”惟一金獎。原以為得了如此大獎的桂版書一定會在本地書店居於顯要位置,但記者連著幾個週末都撲了空。該社副總編輯馮波告訴記者,《訂單·方圓故事》屬於小眾特色圖書,訂價也比較高,廣西讀者很少會為這類書買單。3月上旬,當1000冊《訂單·方圓故事》在京東網、噹噹網上架一個星期就被搶購一空,出版社還沒有接到本土書店的一張“訂單”。
這些情況不是個案。這些不是個案的情況累積在一起,造成了廣西人與廣西書一次次擦肩而過。
無論對於廣西人還是廣西書,這種擦肩而過都是深深的遺憾。
3 為了讓你多看我一眼
出版是培育顧客的行業。出版業和讀者,對立而統一,相互聯繫,相輔相成。
廣西出版之所以全力投放北京、上海、廣東和江浙等地,是因為它們是全國或區域性的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整體受教育水準高,不僅廣西出版,幾乎全國大大小小近600家出版社都在這裡拼搶市場。拼搶市場的過程,實際就是引導閱讀、培養顧客的過程。因此,即便是小眾圖書在這裡也會擁有相對數量小、絕對數量大的讀者群。
回過頭看,廣西人不讀廣西書,或者説,廣西人讀不到廣西書,也一直令廣西出版人反思:
從大環境來看,“全國每年40多萬種新書,廣西每年6000多種新書。浩瀚的圖書市場中,如何讓本土讀者多看你一眼,並且只因多看這一眼就認定你?”
從出版人自身來看,“我們對廣西市場有沒有足夠的重視?我們對廣西讀者的服務做了多少?”
再往深層次看,“圖書是傳承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精神文化産品,如果得不到本土讀者認同,如何堪稱‘桂版書’‘出版桂軍’?”
出於服務本土的社會責任感,出於渴望被本土認可的榮譽感,廣西出版人近年來開始著力培育本土市場,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將出版轉化成為文化傳播、知識傳播、激發碰撞與共鳴的過程。
廣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大雅詩叢”,被譽為2015年詩歌出版盛事。《白鷺》《精靈》等品種多次入選北上廣多個重要書榜。出版社為這套詩叢的宣傳推介在北京做了多場活動,全國銷量5000余冊,對於詩歌品種而言是鮮見的好成績。在廣西做推介,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做出的決定。出版社專程將譯者從台灣請來,會同本土詩人在南寧舉辦多場閱讀分享會。現場讀者的熱情讓主辦方備受鼓舞。經過努力,《白鷺》區內發貨數量近百本。“數量雖然不大,卻讓我們看到了信心。”廣西人民出版社社長盧培釗説。
依託桂林王城的廣西師範大學國學堂,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結合本社圖書舉辦的文化講座深受高校學子歡迎。“用講座的形式輸送文化,用閱讀氛圍感染讀者。”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總裁姜革文很自信:“我們並不在意現場售書數量。學生們聽了講座、感受到文化氣息,終有一天會轉化為對師大社圖書、對師大社品牌的認同與追隨。”
接力出版社倡導“智慧閱讀”,在校園開展近百場各類專題閱讀活動。正在搭建中的接力少年廣西閱讀推廣中心,著重推動影響少兒閱讀行為的家庭成長,培養有閱讀幫扶能力的成人。
廣西美術出版社社長彭慶國提出認真研究廣西人的閱讀能力、閱讀需求和閱讀興趣,有的放矢地解決桂版書的“米糧”問題(作者)、“烹制”問題(策劃、編輯)、“上菜”問題(發行)、“吆喝”問題(行銷)。
在機構設置上,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和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都有相應舉措。前者正在組建閱讀推廣事業部,後者則把隸屬於總部的行銷中心改為市場運營與服務部。
2012年,一場由全民票選的方式評選“我最喜愛的桂版書”活動在全區展開。活動強調“由我作主”,突出“我最喜愛”,比拼“群眾基礎”。評選期間,全區各地新華書店設立“我最喜愛的桂版書”專櫃,桂版書的氣息和溫度迎面而來。活動最終收穫了近3萬張選票,評選出了《窗裏窗外》《第一次發現》等10本圖書。
活動讓廣西人認識了桂版書,認識了廣西出版的實力和水準。網友“璇哥”點評頗為中肯:廣西桂版書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很有名氣,這與廣西作家還有廣西出版社通力合作是分不開的,支援桂版書就是支援我們廣西人!
自2013年起,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的“向全區讀者推薦優秀桂版書”活動連年開展。近百本好讀又好看、表裏都很美的桂版書為廣西讀者熟知。活動為廣西本土大眾了解桂版書、廣西出版社了解“民意”創造了機會。
4 讓讀書具化成一種生活方式
閱讀既是一種個人行為,也是一種社會文化。通過積極提倡和有效引導,閱讀可以變成一種全民性的活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形成社會風氣,進而影響更多人。
數據調查證明,廣西人的閱讀指數雖然偏低,但閱讀意願並不低。一方面,近五成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不夠,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不滿意的佔兩成。另一方面,廣西有超過七成的人希望參加讀書活動。同時,超過五成的居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選擇新華書店做為購書首選渠道的比例高達75.5%。
大眾有讀書的訴求和熱情,這是“廣西人讀廣西書”的根基。
近年來,不少民間閱讀組織在廣西生根發芽,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召集和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聚集在一起讀書的廣西人越來越多。一批特色書店悄然出現在城市一角,商務印書館(南寧)閱讀體驗店,南寧的“我在咖啡圖書館”“城市書房”,桂林的“刀鋒書店”“紙的時代”……這些特色書店和民間閱讀組織主動團結本地的讀書人、文化人、創意人,舉辦圍繞圖書、又不限于圖書的各種文化活動、講座。閱讀之光點亮城市夜空,讓零散的愛書者相聚,通過閱讀獲得溫暖和啟發。
作為傳統閱讀和購書的核心場所,新華書店積極搭建圖書和讀者之間的橋梁。2015年,廣西新華書店集團積極走出去,為作家東西在河池、柳州、南寧、桂林四市連續舉辦多場《篡改的命》新書讀者分享會,邀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鄭春華帶著她的作品“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走進柳州購書中心……實踐證明,廣西讀者非常歡迎這樣的活動。
基於讀者給予的信心和對讀者的信心,廣西新華書店集團團結、發動本土力量:與廣西出版社加強合作,加大桂版書發行,設立桂版書專架;與廣西作家協會聯辦作家簽售、作品分享會、讀書沙龍等活動。
在廣西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謝向陽的理想中,“不僅僅是城市讀者,基層、邊境、校園、軍營、工地、農村等社會各個層面的讀者都會讀到廣西書;廣西人不僅僅與廣西書相遇,還將與更多的中外優秀圖書相遇。”展望遠方,“讓最普通的人親近閱讀、愛上閱讀,讓讀書具化成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目前,全國有700多個城市開展全民閱讀活動,60多個城市舉辦讀書節。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國內創辦最早、參與人數最多、持繼時間最長的“深圳讀書月”。深圳以“讀書月”這樣一種形式,用長達16年的時間將“文化沙漠”涵養成為“文化綠洲”。今天,深圳連續18年每人平均購書量全國第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
在採訪中,“全民閱讀的深圳樣本”被業內人士屢屢提及。他們讚嘆深圳政府對閱讀活動的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和主導作用,讚嘆同行們服務閱讀的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讚嘆深圳民間閱讀組織的快速發展,更佩服深圳摸索出一套成功的運作模式——政府倡導、專家指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媒體支援。
“引入企業作為運作主體,用市場化的方式做好公益文化活動,為公益事業賦予共贏機制。這比單純的政府推動,更加持久”。
從“廣西人讀廣西書”,到提高全民閱讀水準,廣西還要下更大的力氣。這一切,有賴於政府服務閱讀的積極而科學的態度,有賴於各相關行業服務閱讀的文化理性和有效做法,還有賴於每一位閱讀者自身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