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開放發展謀新局
“有路就有門,有門就有廳,有廳就有院,‘三大定位’是有機統一。”去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打造國際通道、戰略支點和有機門戶“三大定位”,賦予廣西新定位新使命。廣西貫徹落實“三大定位”,存在哪些客觀困難,又該如何迎難而上,開創新局?近日,在廣西新一輪開放發展專題建言會上,來自外交部的專家和廣西各部門、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一起暢談,集思廣益,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A 問題:客觀困難亟待解決
針對廣西目前對外開放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客觀困難,廣西各有關部門、研究機構、高校均提出了自己的調研意見,供外交部專題調研組參考。
自治區黨委政研室副主任郭忠芳説,調研中發現廣西一些邊境地區不同程度存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而境外勞動力比較充足,也能接受較低的報酬。但境外勞動力到廣西務工,有很多限制,導致一些人非法入境務工。這種難以禁絕的供需關係,也給邊境管理帶來壓力。
自治區發改委的調研意見提出,我國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設施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廣西努力打造國際通道,希望國家投入更多資源,建設沿邊基礎設施。
希望改善因公出境管理辦法,是多個部門都提到的“當務之急”。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馬繼憲説,目前廣西的公務出國,時間太短,審批繁瑣。廣西作為與東盟經貿關係密切的地區,各部門到東盟國家的出差是很多的,但要佔用本就有限的出國名額,常常感到捉襟見肘。據調研了解,雲南省的辦法是,到東盟國家出差,不計入出國指標,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廣西大學副校長商娜紅對此也深有體會,她説,學校的教授學者為了科研課題出國考察,總感覺時間不夠。按照規定,去一個國家最多只能待5天,兩個國家8天,有個教授因故超期一天,回來還要寫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