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岸窯址坐落在邕江邊,文保部門已提交保護方案和建議,爭取保留窯址作為邕江兩岸景觀一部分(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提供)
三岸窯址,是截至目前南寧市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的唯一一處窯址,也是南寧市發現的極少數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遺跡之一。據了解,本月底,該窯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即將結束,南寧市文保部門已經提交保護方案和建議,擬原址保留窯址或部分保留,希望未來漫步于邕江兩岸時,不僅可以賞江景,還可賞文化。
施工工地環繞岸邊窯址
三岸窯址考古發掘是為了配合邕寧水利樞紐工程水淹區而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窯址位於三岸村一隊附近邕江右岸斜坡上,分佈面積較廣。經調查與勘探確認,此處共有4座龍窯,目前已經發掘揭露3座龍窯。
從發掘出土的情況看,這幾座窯燒造規模較大,延燒時間比較長。推測從明代開始燒造到清晚期。燒造産品類型豐富且供應範圍廣,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影響。此外,窯內發現大量瓷煙斗,對研究煙草傳入中國以及煙草文化在中國的興起都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
去年底,本報記者曾報道了窯址發掘工作的階段性成果(詳見本報2015年12月28日第7版《明代龍窯發現大量瓷煙斗》)。時隔4個月,記者再次驅車來到三岸村一隊,本想憑記憶尋找位於邕江邊的考古工地,怎奈原本遍及雜草與野花的村道已變了模樣,大片山坡被推平,挖掘機和泥頭車在黃土地上忙碌著。
最終,在考古隊員的指引下,記者繞了近半個小時才找到考古工地。負責此次發掘工作的覃芳是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她直接以“面目全非”來形容窯址周邊的變化,“以前有三條路可以通往窯址,現在僅剩下一條,或許再過幾個月,這裡也要被推平了”。
文保部門建議原址保護
覃芳的擔心不無道理。從窯址隔岸遠眺,邕江兩岸綜合整治工程如火如荼,窯址所處位置也在整治範圍之內。覃芳説,“作為廣西首府的南寧,其歷史文化就是南寧市的一張名片。如果能進行現場保護,這是最好的”。
為了提前做好窯址的保護工作,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和廣東網文三維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採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和低空攝影技術對窯址發掘現場進行了三維數據採集。項目獲取的窯址、發掘區相關三維數據,可作為將來窯址復原、遺址保護的真實數據。
此外,南寧市文保部門也已經提交了關於窯址的保護方案和建議,爭取保留窯址作為邕江兩岸景觀的一部分,採取搭棚修建步道的方式讓遊人近距離感受古人的生活。“即便無法全部保留,能留下部分也是一件好事。”南寧市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黃勝敏認為,若將來既可觀賞江景,又可欣賞歷史文化,豈不是更好?
實際上,除了三岸窯址,南寧邕江沿岸不可移動文物不在少數。根據南寧市博物館的調查,從老口至西津的鬱江河岸是廣西河岸貝丘遺址分佈最集中的地區。南寧市區從西至東就包括龍頸、豹子頭、青山、石船頭、橫縣六景道莊、平朗鄉秋江等共計20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他紀念建築或古建築,包括冬泳亭、南寧古城墻、邕江防洪古堤、洋關碼頭等。
不可移動文物逐漸消失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下簡稱《文物保護法》),不可移動文物區分為“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兩大類。前者有較為具體明確的保護管理措施。後者數量眾多,但缺乏明確的保護管理制度,正不斷受到破壞、損毀。
根據南寧市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分佈有不可移動文物超過500處,僅部分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尚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達300多處。“南寧市有許多不可移動文物已經消失,真的很可惜。”黃勝敏深有感觸地説,比起單純的立一塊説明碑文,實物更具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初,《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徵求意見結束,其中新修訂的內容將“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稱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並健全了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措施。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那些歷史印記消失的步伐會變得少一點,慢一些,讓後人來得及保護它,留住無可替代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