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欣賞展覽中的文物珍品。 雲亦云 攝
前段時間在全國各地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不但使觀眾對生僻字“羋”(mǐ)的認知度大大提高,還在觀眾中迅速培養了一大批“羋迷”。匯集308件(組)春秋戰國時期曾國文物的“穆穆曾侯——湖北郭家廟擂鼓墩出土文物特展”,從3月至6月在廣西博物館舉行。記者3月20日在展覽現場看到,不少年輕的“羋迷”手執主辦方免費發放的《“小羋帶你遊曾國”趣味手冊》按圖索驥,尋找與羋家有關的曾侯作季湯羋鼎。
此次文物展由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聯合主辦,襄陽市博物館、棗陽市博物館協辦,集中展示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掘成果。今湖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有與楚國為鄰的諸侯國——曾國,由於不見於歷代史書記載,該國的史實全靠考古工作者努力挖掘、研究才得以重見天日。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對擂鼓墩、郭家廟等地一批古墓的考古及研究工作的不斷推進,曾國的歷史面貌逐漸清晰。1979年隨州出土的“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更是確證了曾國諸侯與周天子同為“姬”姓。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在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以郭家廟曾國墓地的出土文物為多數。郭家廟墓地的陳展文物主要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玉石器等。多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顯示了曾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往來,其中曾侯作季湯羋鼎、曾亙嫚青銅鼎,就證明了曾國與周邊楚國、鄧國的婚姻聯繫。曾侯作季湯羋鼎高約20釐米,直徑25釐米。銘文中,“季”寓為排名“老三”,“湯”為名,“羋”為姓。“羋”字下方還刻有不完整的“媵”字。據此推斷,曾侯作季湯羋鼎是楚國與曾國聯姻的物證,並且這名楚國諸侯之女羋氏只是曾國諸侯的媵妾(偏房)而已,其身份和羋月相似。
影視作品中有稱羋月為“公主”者,不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之女,應尊稱為“公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公羊高撰、東漢司空掾何休注解、唐國子學博士陸德明音義《春秋公羊經傳解詁》“莊公第三·莊西元年”記載:“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其道必為之改築者也。”何休在“群公子之舍”下注曰:“謂女‘公子’也。”曾侯作季湯羋鼎記載的羋氏,也應稱為“羋公子”。
發掘于1978年的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郊擂鼓墩,當時出土的文物也是此次文物展的一大亮點。此次展出的曾侯乙墓文物有禮器、樂器、漆木器、金玉器等。其中青銅禮器造型別致、紋飾精美,展現了當時精湛的冶鑄技術。樂器中的建鼓銅座鑄造採用了分鑄、鑄接和焊接相結合的方法,由8對大龍和數10條糾結穿繞的小龍構成,龍身鑲嵌綠松石,是迄今所見最精美的一件先秦時期建鼓座。還有一件金盞,重2.156公斤,是已出土先秦時期金器中最重的一件。此外,展出的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漆繪華美,器身的盤、耳、柄、座由整木雕成。玉器更是精工細琢,製作精美,其中四節龍鳳紋玉佩可以卷折,精巧無比。
這些文物珍品不僅反映了曾國的禮樂制度與文化面貌,更是體現出曾國在青銅冶鑄、玉石雕刻、髹漆等工藝上的輝煌成就,對於研究先秦時期禮樂文化和政治格局有著重要意義。自治區博物館針對此次文物展開設了“穿越千年曾國”特展課堂,包括《曾國是什麼國》《曾國的青銅器》《曾國人的愛好》《惜別穆穆曾候》等,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報名參加。在此次文物展的展出期間,廣西博物館還為觀眾準備了多項自主參與的活動,包括 “印象·穆穆曾侯”參觀紀念卡及紀念章、《“小羋帶你遊曾國”趣味手冊》有獎答題、免費發放《展覽難字解讀手冊》以及“尋羋記”微信遊戲等,從不同側面為活動參與者解讀該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