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跑運輸的黃耀傑也返鄉種植韭菜了。
距邕寧區政府駐地12公里的新江鎮那雲村,近年有了個新名字——韭菜村。
2011年,那雲村被列為自治區扶貧整村推進建設的貧困村,當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62戶1098人。而2015年精準識別入戶調查識別541戶,最終確定貧困戶78戶282人。
從262戶到78戶,從1098人到282人。4年間,大部分貧困戶摘掉了“貧困帽”。
人們都説,一條綠色的希望之路鋪設在那雲村村民的腳下,讓他們走出貧困。1月13日,記者走進那雲村。
“韭菜村”冬季忙收穫
那雲村共有5個自然坡,那蠶坡是其中之一。冬日裏的那蠶坡,卻沒有冬天的氣息——農田裏到處綠油油的,細看,那是一片又一片韭菜地。一些剛剛割了一茬的韭菜,又悄悄地冒了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那雲村韭菜的種植面積近700畝,我們那蠶坡佔了一半。我們坡98%的農戶都種韭菜。”那雲村村委主任周嚴基對記者説。
那蠶坡的一片空地上,10多名村民集中在這裡,正在捆紮剛收割的韭菜。在濃郁的韭菜香裏,村民們一邊忙活,一邊談笑。
50多歲的村民周乃基告訴記者,2010年他把自家的2畝地改種韭菜,收入比過去高多了,“過去種水稻,畝産約800斤,每畝收入700多元。現在種韭菜,每年收割6至8次,每畝年收入1萬元左右”。
村民黃耀傑家裏也有2畝韭菜地,他和妻子淩晨4時下地收割了約100公斤的韭菜。“我以前開車搞運輸,因為看到村裏種韭菜收入穩定、可觀,我也回家種韭菜了。”他笑著説。
村民們把韭菜捆紮好後再統一用車運到淡村綜合市場,新鮮翠綠的韭菜就這樣走入南寧市千家萬戶。
小小韭菜帶來可觀收入
那蠶坡人口近700人,曾是種植花生、水稻為主的小坡屯,收入不高。但這裡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很適宜種韭菜。2008年,一兩家村民帶頭從鄰村引進韭菜種植,獲得了好收成。隨著試種成功,那蠶坡村民也逐漸在自家田裏種上韭菜。
“價格好的時候每斤四五元,即便價格低迷時也虧不了。現在天氣冷,40多天收割一次,暖和的時候25天就能收割一次。總之,一年到頭都有收入。”周嚴基説。
那雲村成為“韭菜村”,得益於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門通過免費發放優質韭菜種子和複合肥、派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等舉措,引導那雲村村民種植優質韭菜,發展了這一特色産業,使農民迅速增收,加快脫貧。周嚴基告訴記者,2011年時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2750元,而2014年每人平均年收入就達到了5600元。2015年還未統計,但預計數據可喜。
因地制宜走特色發展新路子
離開那蠶坡,來到那雲村那雲坡,記者遇到了正在韭菜地裏忙碌的村民劉儀文。
劉儀文是“80後”,也是村裏的貧困戶。過去他一直在廣東打工,2015年春節回家時,看到很多村民種韭菜走上了致富路,他也決定返鄉種植韭菜。“去年中秋節前開始試種,現在收了兩茬。因為沒有經驗,收成沒有別人好。人家告訴我種得太疏了,至少還要播下多一倍的種子。”劉儀文笑説,他仍對種韭菜充滿信心,計劃今年從8分地擴種至3畝地,“我相信能通過種韭菜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在這個特色産業的輻射帶動下,那雲村的韭菜種植規模在不斷擴大,形成産業化、規模化發展,脫貧的步子也邁得更大了。
那雲村第一書記萬新鯤説:“因地制宜,從本地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發展的新路子,這樣就能加快群眾脫貧,走上致富路。那雲村就是一個典型的好例子。”
萬新鯤還説,經過嚴格的核查,那雲村共確定2015年貧困戶78戶282人,目前已全部完成入戶建檔立卡工作。下一步,就是依託優勢,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可以預見,那雲村離摘掉所有貧困戶的“貧困帽”的日子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