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多萬村民解決飲水難
——南寧市“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紀實
“南寧地處祖國南疆、邕江河谷,水資源比較豐富,但部分農村地區缺少安全、便捷的飲用水水源也是不爭的事實。”南寧市水利局局長李偉進説,由於地質、地形等問題,隆安、馬山、上林等縣的大石山區難以尋找到地下水源;即使是平原地區,個別村屯分佈過於分散、水源受污染等狀況也會影響村民用水。
為了讓廣大農村地區用上安全便捷的自來水,2015年,南寧市水利局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加強項目管理與溝通協調,累計新建成農村飲水工程557處、新增解決33.0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圓滿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務。“十二五”期間,南寧市新增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236.79萬人,佔“十二五”中央規劃內目標174.34萬人的135.8%。
1 加強管理工程技術人員到一線監督
“我們在一線調查時發現,一些農村飲水工程主管道進村後,輸水管道的架設線路、埋設深度達不到標準,可能會影響飲水工程的品質和安全。”南寧市水利局農村水利科副科長馮禮就説,在了解到上述情況後,水利局對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同時進一步加強施工監督,對不達標行為“零容忍”。
為了進一步加強項目管理,南寧市水利局領導及工作人員經常深入一線,實地了解、掌握工程進展情況,隨時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各縣(城區、開發區)水利部門由領導帶頭實行分片包乾,安排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及現場代表負責項目施工進度及品質;在責任項目實施過程中全面實行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項目合同制等四項制度,構建立體化、無死角的項目監控體系。
據介紹,在確保工程品質、施工進度的同時,南寧市水利局積極配合財政、紀檢等相關部門強化資金管理,對設備採購等嚴格把關,為項目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2 創新機制 50萬元以下項目由村民自建
2015年3月,人飲工程項目下達到上林縣白圩鎮繁榮社區周莊韋屋不到一個星期,就已經走完了召開群眾大會、推選項目理財小組和監督小組、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等流程,于當月23日順利開工建設。短短3個月後,拔地而起的新水塔就開始為周邊村民提供直通到家的放心水。
周莊韋屋人飲工程的建設效率,是上林縣創新工作機製成果的縮影。2014年,該縣將財政投資50萬元以下的涉農項目下放到鄉鎮,由村屯(經聯社)組織實施,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壓縮了工期。在南寧市水利局的支援下,這一經驗得以在全市範圍內推廣。
村民自主建設,工程品質如何保證?南寧市水利局辦公室主任農世林向記者展示了該局啟用的微信平臺。平臺通過圖文方式對工程進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特別是水塔、水池等關鍵控制性工程,我們要求一線工作人員定期上傳圖片,並根據需要不定期到現場抽查。”農世林説。
在農村飲水工程項目建設中,南寧市水利部門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馬山、武鳴實施網格化管理,主要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分片包乾”;隆安、上林大石山區規劃多個村屯共用的水源地,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確保每一個項目落實到位。
3 溝通協調破解項目建設“瓶頸”
什麼是“農村飲水安全”?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統一的標準:一是水質要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二是水量每天每戶供水量不低於40至60升;三是方便程度,供水到戶或人力取水往返時間不超過10分鐘。
“要達到上述要求,就必須選擇優質、安全、便捷的水源,建設穩定的供水渠道。”馮禮就説,由於各地施工條件不一,供電距離遠、徵地拆遷難、材料運輸慢等都可能成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工的“瓶頸”,需要水利部門多方溝通協調。
武鳴仙湖鎮集中供水擴建工程由於項目設計出現部分變更,影響了審批和招投標時限,進而造成施工進程的滯後。南寧市水利局立即協調發改、財政等相關部門加快項目批復,及時落實配套資金、簡化採購手續,確保了工程于當年年底前順利完工。
■綠城細語
幹實事暖民心
朵 朵
堅持共用發展,增進人民福祉。
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用發展理念。其基本要求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只有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才能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南寧市雖然是首府城市,但部分農村地區缺少安全、便捷的飲用水水源。比如,隆安、馬山、上林等縣的大石山區難以找到地下水;平原地區的極少數村屯存在水源受污染問題。
這些問題,説明瞭我們在共用發展方面還有欠缺。
針對這一問題,南寧市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加強項目建設和管理,工程技術人員到一線監督,確保飲水惠民工程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民主與監督機制並舉,50萬元以下項目由村民自建,確保飲水惠民工程真正惠及群眾;加強溝通協調,破解項目建設“瓶頸”,實現農村飲水提質增效。
諸多舉措,可親可感,從細節入手,從群眾最關切的事情入手,體現了共用發展理念,大大增強了飲水困難地區群眾的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