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共用既方便又實惠
近幾年,國內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組建醫聯體。南寧市民申女士的家公家婆都是廣州人,去年來南寧幫帶孫子,換了地方,兩位老人最明顯的感覺是看病不方便了。在廣州時,他們所在的社區衛生中心加入了一個醫聯體,每週有三甲醫院的專家到社區坐診,他們提前掛號,走路幾分鐘就能到,不用排長隊,而且社區衛生中心的檢查結果可以在醫聯體內互用,減少了重復檢查。
自治區衛計委醫政醫管處處長羅傑峰説,實現分級診療是醫改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而分級診療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醫聯體,通過大醫院帶動小醫院,形成區域聯合體,以強帶弱提高整個區域的醫療水準,同時分工協作,合理分流病源。
目前的醫療機構存在同質化競爭,都發展一些熱門學科,如腫瘤、外科等,造成人力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衛生行政部門會對醫聯體的構建進行統籌,比如一個地區有兩個醫聯體,A醫聯體可能會側重於康復,B醫聯體則側重於兒科、婦産等,促進醫療資源更均衡的配置和發展,最終受益的是老百姓。
16家醫院率先成立醫聯體
《指導意見》提出,區域醫療聯合體是指在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統一規劃片區內,由三級、二級、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成的醫療機構聯合體。以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作為牽頭醫院,按照各醫療機構産權歸屬不變、單位法人不變、職工身份不變、行政隸屬不變、投入監管不變的管理形式組建。
醫聯體內,上級醫院設立上轉綠色通道,對轉診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保證轉診順暢。預留充足號源投放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層轉診預約優先。
對於病情穩定的住院患者,則鼓勵和引導他們轉到醫聯體內的下級醫療機構繼續治療、康復。上級醫院要安排專家定期查房,指導治療方案,保障治療效果。對康復期較長的患者,亦可設立家庭病床,由家庭醫生定期到府提供診療服務。
《指導意見》提出,力爭至2016年,每個設區市實現1個及以上醫聯體的簽約並運作,醫聯體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逐步實現優質資源共用、預約方便、檢查互認、上下轉診順暢。
9月29日,自治區人民醫院牽頭的跨區域醫聯體已經在區內率先成立,總共包含16家醫院,既有三甲醫院,也有縣醫院、城區醫院,希望由此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