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廣西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顯示
超四成不良反應來自抗生素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印製了不少用藥安全知識讀本,通過宣傳活動發放給公眾。
是藥三分毒,連維生素、滋補藥都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全國“安全用藥月”期間,廣西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呼籲公眾關注藥品不良反應,走出用藥誤區
1
“抗生素能治所有炎症”是誤區
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區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報告43752份,報告例數最多的是抗感染藥,也就是老百姓常説的抗生素,佔總報告數的41.51%。
該局藥品安全專家介紹,老百姓把抗生素稱作“消炎藥”,很多人覺得只要是炎症,就能用“消炎藥”,這是對抗生素認識的一大誤區。嚴格來説,炎症分兩大類,一類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所引起的炎症;另一類叫做無菌性的炎症,比如説擦傷了,局部出現的紅腫熱痛等肌體反應。
抗生素的規範名稱叫抗菌藥物,顧名思義,只對細菌引起的感染(炎症)有作用,對病毒引起的感染(炎症)是無效的,起不到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於挫傷、擦傷、扭挫傷、筋膜炎、腱鞘炎這類無菌性炎症,不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就更不需要服用抗菌藥物了。
2
合格藥物
也會有不良反應
説到藥品不良反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藥品品質有問題,才會發生不良反應。實際上,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據介紹,“合格藥品”可以理解為品質不存在問題的藥品,因此不能將藥品不良反應與藥品品質問題混為一談。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藥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許多藥品不良反應是在藥品品質檢驗合格的情況下發生的,不能認為有了不良反應就一定是藥品品質有問題,就一定是藥品品質事故。
為什麼經過嚴格審批的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還會出現不良反應?專家介紹,各國的新藥審批主要依據動物實驗和部分病人臨床試驗的結果。但是動物與人在生理、病理上有許多不同的地方。臨床試驗又存在觀察時間短、參加人數少等局限性。許多發生率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現的不良反應,在審批時難以充分了解,所以經過嚴格審批的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包括一些嚴重的不良反應。
有患者提出疑問,對於已經發現嚴重不良反應的藥品,是不是都應該停止生産?藥品監管部門表示,這不一定。有的藥品不良反應雖然嚴重,但是發生率很低,不良反應可以治愈,臨床上還需要這個藥品,這樣的藥品可以嚴格管理,必要時修改藥品使用説明書,不一定停産。換句話説,一種藥品是否應該停止使用,要對其進行效益與風險的綜合衡量才能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