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那桐“四月八”農具節是一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因其濃郁的民俗色彩、熱烈的商貿氛圍、豐富的文體活動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等特點而成為隆安“那”文化最具代表性、最燦爛的文化符號。
據當地民俗專家何生德介紹,“那”在壯語中即“稻田”之意,“那”文化主要是指壯侗語民族地區稻作生産引發出來的社會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種而産生的民間生活和習俗。“那”文化起源於古代的駱越民族,範圍覆蓋中國的廣西、廣東、海南、雲南以及越南北部、寮國、緬甸、泰國和印度的侗臺語民族地區。作為壯族稻作文化發祥地之一的隆安縣,擁有得天獨厚的“那”文化資源。近年來,隆安縣境內相繼出土了大石鏟、牙章、遺骨等文物,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為隆安縣作為“那”文化圈中心和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定位提供了有力證據。著名的“四月八”農具節習俗原名為浴佛節,形成于明朝萬曆、天啟年間,實際上是古老的大石鏟祭祀的傳承, 古代駱越人在水稻插秧農事活動結束後,要舉行洗梨耙收存的祭祀儀式,祈求農業祖神賜予豐收,後來就演變成了過農具節的習俗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勤勞的隆安人民據“那”而做,依“那”而居,以“那”為本,此次的文化旅遊節也傳遞出濃濃的“那”味兒。
啟動儀式上,演員們根據“那”文化編排了多套節目,稻神祭、山歌排歌對唱、大石鏟等充滿原生態的民俗表演引得在場觀眾掌聲不斷。在節目表演間隙,現場還舞起了兩條稻草龍。稻草龍一會兒在台下表演“二龍相會”,一會在臺上上演“遊龍戲珠”,好不熱鬧。通過那龍與彩龍的嬉戲、鬥珠、炫技幾個場面,展現了“那”稻草龍文化,讓稻作文化再次昇華。
來自梧州零距離的遊客陸雪梅對啟動儀式上的節目和現場展出的農具表現出濃厚興趣,她説演員們的表演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祖先們石鏟耕作的歡樂場面,表現了壯族祖先的創造精神。各種農具也讓自己了解到了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而梧州騎樓攝影論壇的黎先生對本次旅遊文化節更是讚不絕口:“以前聽説農具節,感到很好奇,想像不出農具節怎麼表現,來到這裡,看到這麼多表現方式,有水有神,原來‘那’文化有這麼久遠的歷史。”
當天,縣城裏還臨時搭起了“那”美食一條街。一條街都是各種充滿隆安本土特色的民間小吃,都結豆腐、都結酸肉、布泉酸魚、布泉三角麥餅、雁江米粉、雁江卷粉、雁江粉利、丁當雞等極具本地特色的“那”食品,讓廣大遊客在“那”濃郁的氛圍中品嘗充滿“那”特色的美酒美食,感受“那”之鄉人民的好客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