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檻印證了古宅的歷史
綠樹掩映下的古宅群落
發展轉型
從僻靜村落
變身文明新村
歷史民居群已被修繕保護,那麼村民們都住到哪去了呢?原來,在民居群周邊,一棟棟小洋房正拔地而起。“瞧,很多村民都搬進新房了,大家開心著呢。”馬兆勝笑著説,坡裏投資約400萬元,先後建了15項公共基礎設施,如屯內道路、村大門等,同時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還建起綜合文化室、休閒文化廣場、休息亭廊等設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屯內還開展了美化綠化工作,村口、環村道、公共服務中心等都種植了黃皮果、玉蘭花、桃樹、芒果等鄉村特色果樹,共有500余株。
“我14歲時,坡裏只有180多人,如今全坡已經發展至151戶650人,大家的生活也都好起來了。”馬憲綱自豪地説。
記者了解到,過去種植單一的那學坡,如今已發展成為多種種養于一體的農業新村,全坡每人平均年收入約7500元。同時還建成了2個百頭生豬養殖場,年出欄生豬500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走在那學坡寬敞整潔的道路上,兩旁種植的樹木讓人仿佛置身於城市公園當中。據悉,從2013年開始,該坡就積極開展“清潔鄉村”活動,設立了環境衛生村民理事會,制定了環境衛生村規民約、督查考核和社會監督、基金管理等機制,同時家家戶戶都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制。
馬兆勝説,坡裏為了能保持清潔衛生,還專門聘請了3名保潔員,負責全村公共區域的保潔工作,以及路邊花草樹木的養護。不僅如此,村裏還號召夕陽紅志願者、“小手拉大手”學生隊伍等,一起參與保潔衛生,那學坡也因此連續兩年獲“西鄉塘區文明村”稱號。
如今,越來越多的南寧市民開始知道這個隱藏在市區邊上的“小花園”,每逢週末,都有市民帶上家人,來到這裡垂釣摘果、參觀古民居、吃頓農家飯,其樂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