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全國糧票
民國年代的聽筒電話
捐獻留存一段歷史
研究、展示珍貴歷史文物的博物館,怎麼會想到開闢“百年老物件”這樣一個展示百姓生活常用物件的展廳?這些琳瑯滿目、涵蓋面極廣的“家常物什”,又是怎樣收集起來的?
談起辦展的最初動機和過程,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王頠頗多感慨——
早在2010年5月,廣西民族博物館就産生了舉辦一場小規模“懷舊展覽”的創意。起初,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讓人們意識到“文化遺産就在我身邊”。當“追尋老物件”啟事在南國早報等媒體刊出後,南寧乃至全區各地群眾捐獻老物件的熱情出乎博物館工作人員意料。3年多時間裏,捐贈的老物件總數達7000多件!博物館工作人員由此深切感受到深藏于老百姓心中的強烈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
南寧市民沈麗珍從自家雜物房裏搬出一個沉重的祖傳鐵制藥碾捐贈給博物館。沈麗珍説,這個銹跡斑斑的藥碾,是當年開醫館的祖父傳下來的,到現在稱得上是“百歲老人”了。
鐵制藥碾,是我國中醫制藥傳統用具,用來研碾藥材,製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在沈麗珍記憶裏,祖父沈金昌當年在南寧上國街(今人民西路)開設泰安堂醫館和藥店。父親沈上洋學醫畢業後,也繼承“懸壺濟世”祖訓,回南寧以自己精湛的醫術治病救人。上世紀50年代,“麻風病”讓不少南寧人聞而生畏。沈上洋為了攻克麻風病治療方法,多次跑到崇左、扶綏一帶調研,蒐集各種驗方。1959年,編成《麻風病驗方集錦》一書出版,受到醫學界關注。
如今,加工藥材電動化,藥碾早已無用武之地。但是,它見證了老一代藥工的艱辛,承載著老一輩醫藥家的追求。
南寧市化工廠退休職工黃承志捐獻的是一張60多年前南寧碼頭工人使用過的地形圖。黃承志説,父親當年是邕城一名碼頭搬運工人,已于上世紀80年代去世。這張地形圖是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的。發黃起皺的地形圖,清晰地標注著當年邕江邊19個碼頭的位置。在黃承志記憶裏,當年的邕江水運十分繁忙,這19個碼頭各有分工,有的運沙,有的運糧,有的專運瓷器……一張小小的地形圖,透露著南寧曾經十分發達的水運交通資訊。
在南寧市民唐先生捐贈的老物件裏,一台老式16毫米手提電影放映機特別引人關注。唐先生説,這臺放映機是南寧電影機械廠上世紀80年代的産品,別看如今顯得相當老舊,當年它可是國産電影放映機中最受歡迎的三大品牌之一,使用起來既輕巧又方便,在送電影下鄉工作中堪稱功臣!
一封倖存的戰地家書、一套民國“法規大全”、一支上世紀50年代還在使用的消防水槍、一個“文革”年代的紅袖章、一輛40年前最時尚的“永久自行車”……7000多件各式各樣、各個年代的老物件,就這樣從一個個普通家庭集中到博物館,成為一筆豐厚的公共文化遺産——共同見證著風雨交加的滄桑歲月,見證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見證著波瀾壯闊的民族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