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東寧邊陲要塞取名求安寧
與南寧類似,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青海省第一大城市,是該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寧市地處青海省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記者通過查詢西寧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得知,西寧市簡稱寧,也正是取“西陲安寧”之意而得名。
西寧古為羌地,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還有另一個説法是,魏文帝黃初三年(西元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築城。北宋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
同樣屬於邊陲要塞的東寧縣,則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139公里,南與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相鄰,是東北亞國際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因物産豐富,東寧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譽。
不過,在歷史沿革上,東寧得名的政治歷史就沒有南寧和西寧那般悠久。它在清末設治,以其地居寧古塔東部而得名。根據《滿洲·地名考》記載,該地是為了祈禱東方安寧,故名東寧。
北寧為遵循歷史消失
“五寧”當中的北寧,這個地名雖然曾經有過記載,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實際上,那副對聯中所提到的北寧,是現在遼寧省錦州市所轄的北鎮市。北鎮歷史悠久,有著厚重的文明積澱。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醫巫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據《周禮》記載,東鎮沂山,西鎮吳山,中鎮霍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合稱五座鎮山。種種資料顯示,北鎮正是因為這座北方鎮山而得名。
金代開始,北鎮改為廣寧,這一地名沿用至清末。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統一縣名,該地因與湖南廣寧縣重名而改稱北鎮縣。1995年3月,撤消北鎮縣,設立北寧市(縣級)。
據説,當時北鎮要成為縣級市,當地政府找到不少相關專家學者徵求起名。其中有人提出,與南寧市、西寧市相呼應,北寧市這個名字會叫得更響。而且“鎮”與“市”連在一起,怕讓人産生誤解,於是便改名北寧。
但由於當地許多老百姓在平日生活中,約定俗成,還是喜歡將之稱為北鎮。而且,北鎮鴨梨、北鎮廟等早已聞名全國,“北鎮”的知名度高於“北寧”,外地遊客來到北寧,以為北寧和北鎮是兩個地方,經常坐錯車或者走錯路。
2004年1月7日,為遵循歷史和民俗,當時的北寧市人代會123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將‘北寧市’更名為‘北鎮市’”的議案。隨後,北寧市市政府正式提出更名申請。2006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北寧市正式更名為北鎮市。可以説,“五寧”中的北寧這一地名,如今只能是存在於歷史記載當中了。
中寧:絲綢古道駝鈴響
中寧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西側,地處黃河兩岸。沙關古道,駝鈴聲聲,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轉机要衝。歷史上,西漢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在現今的中寧地區設目旬卷縣;西魏時設鳴沙縣;北宋屬西夏轄。元改鳴沙縣為鳴沙州,屬寧夏府路;明、清時屬中衛縣;1933年,析中衛縣東部置中寧縣,駐安寧堡,取中衛、安寧兩地之首字命名,故此有“中寧”一名。
説到中寧這一城市的出名之處,在於它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産地,早在1995年時就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從劉禹錫到陸游,從孫思邈到李時珍,從《神農本草經》、《千金翼方》到《本草綱目》、《中山藥典》,這些歷史文學資料都對中寧枸杞有過文學描述或藥理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