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並非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衍生品。早在西元前11世紀,我國嶺南先民就開闢了南海絲綢之路,時間比陸上絲綢之路早800年左右。除了合浦這些沿海明珠,古南寧也是沿著絲路商道興起的城鎮。近日,南國早報記者了解到,經過數年研究,廣西社科院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南海絲綢之路與中國-東南亞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進入評審結題階段
海上絲路早于陸上絲路近千年
茫茫沙海,駝鈴叮噹,商隊蜿蜒前行,將古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帶往西方,東方文明也由此向西方傳播。在人們印象中,絲綢之路最初的誕生是沿著陸路、沙漠前進,隨後才出現海上絲綢之路。
“很多研究者認為,因為走陸路風沙太大,路途遙遠,運送東西有限,所以隨後才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廣西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趙明龍告訴記者,該課題從2007年就開始立項,課題組從兩廣、海南等地沿南新走廊一路到越南沿海、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開展田野考察和訪談,探索每個歷史節點、遺址。經過多番研究,論斷海上絲路早在史書記載前就存在已久。
趙明龍説:“漢書的記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時間差不多。不過南海沿海很早就出現了簡單的海上交通工具。很多史書記載,夜人(嶺南先民)很早就擅長于航海捕魚捕撈,越南等地出土的船隻、大量資料都可以印證海上絲路出現早于記載年代。”
據悉,該課題將南海絲路的時間發展定位於“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興于漢代,旺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比較準確的。海上絲路的起始年代比陸上絲綢之路早800年左右。
南寧是“海上絲路”重要一環
合浦、泉州、番禺……除了這些大家熟知的沿海港口,許多人不一定知道,南寧、梧州等內陸城市的發展也得益於南海絲路。
“南海絲綢之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江河、陸路互聯互通,形成網路。”趙明龍説,過去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分為東洋和西洋來研究。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南海絲路實際上並不光是海洋,而是海陸聯通的立體網路——海路和內河聯通,內河和陸路聯通。
趙明龍介紹説,南海絲路催生了江海、陸江聯通的交通網路,中南半島的南北通道應運而生,海上貿易與陸地貿易、江河貿易與海上貿易互動發展。
江海聯通的南海絲綢之路,包括長江-湘江-漓江-西江-北流江-南流江-合浦出海等多條;陸上通道則包括四川-重慶-貴州-廣西-越南及中南半島等多條。這些可以從四川的考古成果中得到印證,在四川發現一些銅鼓與東南亞的銅鼓相似。
“海路也走,陸路也走,絲路的開闢,帶動了一批城鎮沿著商道興起。”研究人員指出,一些特色産業也因南海絲綢之路興旺發達,廣西合浦、欽州、南寧、龍州等地均因南海絲路的興起成長壯大。
助力“海上絲綢之路”申遺
南海絲路到底從哪首航,這個問題曾紛爭不止。“始發港隨著不同年代、經濟重心、商道中心城市的興起、造船及航海科技發展而由西南沿海的合浦、徐聞向番禺、泉州等轉移,而不是一成不變。”因此,課題最後將始發港灣定位在北部灣——“北部灣是中國走上海洋文明、步入世界文明的始發港灣”。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東南沿海各地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如火如荼,已由“各自為政”發展到捆綁聯合申報。2012年12月12日,北海、廣州、漳州、泉州、福州、寧波、揚州、南京、蓬萊9個城市在寧波舉行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聯席會議”,標誌著中國沿海城市聯合申遺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申遺除了政府推動,也需要理論成果作支撐,因而,本課題的研究為申遺提供了理論保障。趙明龍説:“去年,我國提出與東南亞國家共建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也為這一課題提供了研究空間。”
《南海絲綢之路與中國-東南亞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課題從2007年立項,屬於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據了解,我國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熱潮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但是之前除了個別論文或專著涉及相關問題外,還沒有一篇(部)論著系統論述南海絲綢之路與東南亞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