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後來者鼓勵作用
“他們大多年齡高,德高望重,極其熱愛自己的學術研究,傳道授業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已經從工作轉為興趣愛好。學生們常常慕名去聽課。”目前就職于某政府部門的文先生,回憶起在北大就讀時旁聽終身教授授課時,充滿景仰。
“當上終身教授,更多的是代表著榮譽,而非待遇。”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病肝移植研究所所長彭民浩已經年逾70歲,卻一再延遲退休,仍然在這一學科上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就在8月,他還參與了廣西首例對稱連體嬰兒的分離手術。
“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彭民浩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器官移植領域更像是一項“院長工程”——如果沒有全院力量的支援,沒有一個團隊在努力,單憑個人難以取得多高的成就。“就像一台手術不是只有指揮者能做得下來”,他既有前輩的培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單位的支援,還有一個團隊、多個學科的合作。“評出終身教授,是給年輕人樹立榜樣,鼓勵後來者學習。”
在我區的首批16名終身教授中,既有盧克煥、彭民浩等老前輩,也出現了像梁恩維這樣46歲中青年科研人員的身影。
“作為年輕一代,接受這麼大的榮譽真的不好意思。”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梁恩維説。這位研究高能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的專家表示,自己應該多向老教授們學習,“我看到學校裏很多教授退而不休,一直與青年人一起活躍在學術前沿。我很敬佩他們這種敬業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老教授現在是無‘終身教授’之名,實為‘終身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