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南寧市良慶區著眼平安著力基層,通過開展“打造平安村(社區)”活動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積“小安”為“大安”,為轄區群眾營造平安和諧穩定的工作生活環境。在今年全區開展的縣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中,該城區大幅躍升。
創建“平安村”
融融鄰里情
“國泰民安人所愛呀,和諧社會萬年長……”10月29日晚,那馬鎮共和村的文化室裏傳出悠揚的歌聲,該村鄉土文藝宣傳隊的隊員們正用傳統嘹羅山歌為鄉親們演唱自創的《平安歌》。
伴著歌聲,韋志良與村巡防隊的隊友們提著手電筒開始例行巡防檢查,並挨家挨戶親切地打起招呼,“梁叔,煙頭別往草堆裏亂扔,秋天干燥,小心火燭。”“張嬸,晚上自己在家的時候要記得關緊門窗,家裏的煤氣灶關好。”就在一年前,從都安瑤族自治縣搬遷過來的韋志良還覺得自己是共和村的局外人,如今,他已成為該村義務巡防隊的主力,與本地村民親如一家。
共和村位於南寧市郊,具有外地移民多、空巢老人多、留守婦女兒童多等特點。過去,外地移民與本地住戶之間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而村裏不時發生的盜竊、鬥毆事件,也導致村民之中互不信任,缺乏安全感。
今年起,良慶區以共和村為試點開展平安村創建工作,為該村帶來可喜的變化。“平安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我們選擇從小事入手,解決群眾日常工作中最迫切的需求。”良慶區政法委副書記張忠信表示,人防技防保平安、鄰里和諧促平安、老少互愛享平安、鄉土文化唱平安,這是共和村打造“平安村”的四大法寶。其中,城區政府投資近6萬元,在該村主要村道及學校、幼兒園等場所安裝了15個監控攝像頭,在每個坡都組建5-10人的村民義務巡防隊,並在村委會專門成立了一個50多平方米的綜治信訪維穩工作站,大到土地糾紛、小到鄰里吵架婆媳矛盾,都能在工作站裏進行調解。目前,該村已建立起村委會、管片民警、專職巡邏員、村民義務巡邏員“四位一體”的治安防控體系。
為了打破村民之間的隔閡,該村通過開展文藝演出、每週放映一場免費電影等,增加村民們的溝通機會,並以結對幫扶等形式,在移民與原住民、黨員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之間搭建連心橋,形成鄰里守望的融洽氛圍。同時,該村還組建一支鄉土文藝宣傳隊,不少原本沉迷麻將等的年輕人如今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
打造“平安社區”
私宅物業化管理
24小時監控的高清攝像頭,公共衛生有專人打理,老黨員義務巡防隊保平安……在良慶區金象社區,一棟棟私人自建房錯落有致,綠化帶井然有序,路面乾淨整潔。自引入私宅物業化管理模式,該社區實現從臟亂差到平安整潔的美麗蛻變。
金象社區是典型的混合型社區,轄區內有大量的私人自建房。多年來,由於流動人口眾多,又缺乏監控設施和保安保潔人員,入室盜竊、打架鬥毆等現象屢禁不止,治安管理成為當地的老大難問題,伴隨而來的垃圾亂堆、污水橫流問題也令住戶不堪其擾。
去年,金象社區下轄的金沙碧園私宅小區率先引入私宅物業化管理模式,對自建房進行集中管理,由私宅業主們組建物業管理委員會,共同商討解決治安、衛生等問題。
今年,良慶區把金沙碧園私宅小區的經驗模式在金象社區內進一步推廣,斥資80多萬元在社區安裝了20多個高清監控攝像頭;以每十余棟自建房劃為一個單元,形成小區集中管理;原本被私宅業主們當成垃圾堆放點的公共區域,改造成小區健身場及綠化帶。
嶄新的管理模式,增強了居民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以前各人自掃門前雪,現在一家有事大家幫,社區裏的老黨員還組建巡防隊,義務開展治安衛生巡查。”自建房主楊先生説。
“基層基礎打牢了,防範工作到位了,群眾的滿意度就會提升,從而實現社會安定和諧的大主題。”張忠信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