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非遺
重器
民俗
味道
大美
回顧
特別策劃
柴燒紫砂,火與土的靈魂碰撞,締造一場不可預見的窯變之美。
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歸屬為中國古代武術的一種,形成于17世紀中葉,到今天已經傳承了300多年,它是中華民族辯證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
中國劍文化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出現的,歷史豐盈了劍文化,賦予了它勇敢、自由、修身、公平等諸多文化內涵,成為中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在北京,有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品,叫做毛猴。毛猴不是真的猴子,是用中藥材做成的工藝品,取蟬蛻的頭做“猴”頭;辛荑,也就是玉蘭花越冬的花骨朵兒做“猴”身;蟬蛻的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肢——一隻活靈活現的小猴子就誕生了。
鼓文化與中華文明相伴而生數千年,其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已經遠超其樂器的用途。先賢孔子曾説過“鼓之舞之”,可見“鼓舞”一詞起源之早。鼓文化的繁榮,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的安定繁榮,正如千百年來,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必然伴隨著鼓樂齊鳴的盛景。
在中國海南省中南部腹地,有一個特殊的“文化社區”——番茅村,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文化減貧項目示範村。黎錦工藝在這裡得以規範、系統地傳承併為人們創造著財富。透過黎族婦女的織機、針線,人們可以窺見中國與聯合國合作減貧40年的精彩縮影。
蟒袍玉帶、冠蓋華服,在中國當代的影視作品中,帝王將相的戲碼不斷被上演。除了宏大的歷史敘事,華麗的宮廷服飾也是引人注目的焦點。帝王胸前盤龍圖案威嚴大氣、文武大臣胸前的飛禽走獸圖案華麗繁複,這些精美的刺繡作品代表著古代最高等級的宮廷刺繡藝術。受宮廷刺繡影響發展而來的“京繡”是中國傳統刺繡藝術中的一個獨特存在。
川劇,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其中的一項絕技“變臉”,更是讓許多人為之讚嘆。在遍地的戲園裏、茶館裏,喝著蓋碗茶,聽川戲,看變臉,是成都人品味文化的獨特方式。
漆器最早因防腐而做,卻最終發展成一種獨特的器物。在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萬七千余件漆器文物,跨越千年,每一件都散發著濃郁的時代與地域特色。
苗繡,是苗族世代相傳的刺繡藝術,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如今,苗繡通過將技藝與産業相通,發揮非遺影響力,成為了苗族人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