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非遺
重器
民俗
味道
大美
回顧
特別策劃
有一種美食,歷經數百年,口味工藝都未曾改變,這其間的“秘訣”卻蘊含在步履間。山東人劉鳳翔逃荒來京,一天深夜,他的孫子劉抵明夜間守灶時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
傣藥的生長與生物多樣性環境密不可分,每一個傣族寨子都是一個長滿了傣藥材的生物多樣性群落。
我們都以為商朝的文字只有甲骨文,事實上考古文物證明,當時的中國人就已經在使用毛筆寫字了。如今我們常見的這種毛筆,相傳是由秦朝負責監督修長城的將軍蒙恬改良而成。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
內畫鼻煙壺,中國特色傳統手工藝品。一筆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辦,平潭被列為世界遺産大會的參觀點之一。平潭貝雕作為省級非遺項目亮相世界舞臺,平潭貝雕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收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結合螺鈿鑲嵌工藝特點,創造了貝殼堆畫、立體圓雕、嵌貝漆器、嵌貝盒子和貝雕花插等5大類200多個品種。
白熾燈泛著黃光,老人在藤椅上悠閒地搖著蒲扇。那搖起來嘎吱作響的藤椅,承載了很多中國人對家最溫暖的回憶。而如今,藤編品在人們現代化的家中,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帶著一股復古風潮,為更多中國人繼續編織著家的回憶。
硯為“文房四寶”之一,歙硯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其質地堅實細膩,磨出的墨汁潤滑均勻,有“冬不幹,夏不腐”的奇效。
黃金面具、青銅人像、青銅尊、玉琮、象牙微雕……是誰把這麼多寶貝埋在祭祀坑?2021年,神秘的三星堆再驚天下。不光是出土的文物讓人浮想聯翩,“三星堆”這個名字也極具神秘色彩......
敦煌彩塑有歷史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漢朝,但千年以前的中國工匠是如何打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等身人物彩塑呢?答案是:以木為骨,再敷彩為皮,這樣的製作工藝在敦煌之外十分罕見。
桑皮紙,起源於漢代,其製作技藝比蔡倫改進的造紙術還早300多年。它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使者,到明清時期,中原與新疆交流頻繁,出自新疆的桑皮紙也為中原地區人們所用。可以説,絲綢之路有多長,桑皮紙的傳播就有多長,它成為古代中原與周邊地區、中國與亞歐各國交往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