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女教師重教學輕科研被清退 “非升即走”引爭議

1993年,清華開始試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2014年4月,清華大學決定不再續聘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後,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50多封4萬餘字的請願書,希望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留在教學崗位。...[詳細]

 
“非升即走”折射出的教育錯位
科研還是教學?這個問題本不應成為一個難以兩全的選擇,然而在當今中國大學校園,這兩個選擇卻成為一座現實選擇的天平兩端,科研任務常常成為佔據壓倒性優勢的一頭。究其原因,與近年中國大學學術評判標準剛性化、學術成果數量化、學術研究功利化有關。...[詳細]
教師考核,未必要“非升即走”
科研應該是為教學服務的,但做科研不能丟了教學。首先,教師考核標準應該多元化。不應只是局限在科研活動以及論文的數量上,考核要回歸教師的工作本質,將質的考核與量的考核相結合才能服眾;其次,參與教師考核人群要多元化。教師傳道授業的工作性質註定了學生對於教師考核是最有發言權的,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學生用你教會的學習方法再去學習其他知識,這才是老師的本職工作。再次,在“非升即走”政策實施的過程中,要制定詳細的實施標準,科研成果以及教學工作分別所佔考核比重,學生對其教學的認可度都要納入標準嚴格執行,且執行過程以及結果要全程公開。“非升即走”非必須,合法合理是關鍵。...[詳細]
“非升即走”:升的是誰走的是誰
大學推出“非升即走”政策,用意是激勵教師積極向上,但這一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卻有目共睹。首先,這一考核指標雖由行政主導制定,重視的卻是教師發表論文、申請課題、獲得經費等顯性成果,而作為大學教育主體的教學活動卻基本居於次要地位。其次,行政職能部門直接對教師的考核,這裡並不包括教師同行評價和學術共同體評價。這反過來只會迫使很多教師主要精力就是申報課題,炮製論文,包裝成果等,還直接催生出學術的急功近利和弄虛作假。...[詳細]
“非升即走”教育功利化下的蛋
要不是清華大學五十多名學生的挽留,非升即走依然聽上去,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激勵機制,方艷華老師的轉崗也符合合同上的契約精神。但是學生們的眾聲挽留,至少撕下了“非升即走”不合理的一角,學生要挽留,學校要辭退,評判一個大學老師稱不稱職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她的教學還是科研水準?...[詳細]
非升即走的校規是對民意的漠視
其實,學校制度規則的合理與否,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學生,因為,在學校只有學生、也只有學生才有資格平價評價導師的功與過、好與壞,如果撇開學生去評定老師的優劣,無疑是眾目睽睽之下的掩耳盜鈴之舉,漠視了學生這一最基本的民意。...[詳細]
“非升即走”讓老師的路越走越窄
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但長期以來國內一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十分普遍。可以想見,拿職稱評定“綁架”教師去留,必將進一步導致科研和教學之間的失衡,乃至於誤傷那些淡泊名利潛心教學的教師。...[詳細]
“非升即走”拜的是“學術GDP”
儘管我們一直強調科研和教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但當前中國高校教師普遍身處的現實是:職業晉陞的通道與科研成果直接掛鉤,而教學水準、學生評價等幾乎忽略不計;想晉陞,就要多發論文、多做課題,此外別無選擇,所有教師都無一例外地被捲入這場科研的洪流中無力自拔。...[詳細]
如何破解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難題?
關於教師評價制度的討論久已有之。多年來,以論文數量和科研項目為主導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不斷受到批評。這次清華出現了“不續聘”,立即成為了輿論批評的靶子。...[詳細]
“非升即走”惹爭議,評價機制太單一
“非升即走”之所以在中國遭遇了水土不服,跟我國的學術氛圍不夠濃厚,評價機制過於單一是分不開,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水準,激發科研活力,我們應該在嘗試多元化評價機制上,走得遠些,再遠些。...[詳細]
非升即走清華錯了嗎?
在現實情況下,憑藉“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即解聘”肯定不是最好的師資力量選拔制度,它存在著只認成果不認人、一刀切、太過機械化等諸多缺陷,但就現階段來看,相比其他評價機制,這卻是“最不壞的”制度,也是最有效可行、相對最公平的制度。它能在最大限度和最大範圍內,構築起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從而保證最多數人的機會平等。...[詳細]
1   2   下一頁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