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升的是誰走的是誰
發佈時間: 2014-07-30 13:37:36 | 來源: 華商報 | | 責任編輯: 君君
今年4月初,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通過述職答辯,但因之前與學校簽訂合同中規定“就職9年未評職稱的老師必須離職”,因此,從2004年起任講師的方艷華實質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後期限。當這一消息被外文系學生獲知後,隨
後發起一項請願活動。一篇《請求清華留任方艷華老師》的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而大學實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也因此陷入爭議。(7月28日《中國青年報》)
大學推出“非升即走”政策,用意是激勵教師積極向上,但這一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卻有目共睹。首先,這一考核指標雖由行政主導制定,重視的卻是教師發表論文、申請課題、獲得經費等顯性成果,而作為大學教育主體的教學活動卻基本居於次要地位。其次,行政職能部門直接對教師的考核,這裡並不包括教師同行評價和學術共同體評價。這反過來只會迫使很多教師主要精力就是申報課題,炮製論文,包裝成果等,還直接催生出學術的急功近利和弄虛作假。
有人説,國外大學也對教師提出嚴格的學術研究要求,只搞教學不搞科研在研究型大學是混不下去的,但國外大學對教師的管理和評價與我國存在諸多根本的不同。國外,對大學教師的管理和考核由獨立運作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進行,看重的是教師的學術能力與貢獻,而不是看論文的數量和是否發表。而且實行終身教授制度和年薪制,不只對教授職務,而是對所有終身教職者。在獲得終身教職前,學校的考核很嚴格,其嚴格程度並不亞於“非升即走”,這既能保證申請者的自由選擇度,也更利於大學考察和遴選與其風格相近的教育和學術人才。
我國大學也曾探索終身教授制度和年薪制,但由於大學整體實行行政治校,終身教授制度卻變異成為一種特權,還出現年薪制和科研提成相結合的怪異薪酬制度。顯而易見,如果不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大學就不會有清晰的辦學定位,而“非升即走”將更加營造急功近利的大學學術氛圍。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