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付的運費,有時候比貨值都要高了。”廣州某外貿企業負責人李炎(化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李炎介紹,該公司部分業務是通過貨代公司向美國出口布料産品。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海運價格始終維持在高位,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公開數據顯示,6月13日,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報1942點,創今年5月14日以來新高;6月14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報1733.47點,較6月7日上漲140.9點。
和李炎所在的企業一樣,眾多國內涉及外貿業務的企業近期都受到了海運價格“飆升”的影響。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海運價格短期內仍將處於高位,國內企業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港口擁堵加劇運力缺失
進入6月份以來,本已持續走強的海運價格再次迎來了新一輪上漲。馬士基、達飛、赫伯羅特等頭部船公司,接連發佈了最新徵收旺季附加費和漲價的通知,涉及歐地、非洲、中東等線路。
一位深圳的貨代公司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近1個月內,中國至歐洲航線的運價漲幅較大,每公斤貨物的海運單價上漲了1元至2元。”
有分析人士表示,運價上漲,從側面反映出全球貿易一定程度的回暖。今年前四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5.7%,4月份當月進出口額同比增長8%,超出市場預期。
此外,上海某船舶租賃從業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影響海運價格的因素非常廣泛和複雜,本輪運價‘飆升’,主要原因是相關港口週轉效率、裝載能力的下降。”
以新加坡港口為例,作為全球第二大集裝箱港口,目前正經歷罕見的“擁堵期”。根據亞洲集裝箱諮詢公司Linerlytica近期的報告,目前集裝箱船隻在新加坡最長可能需要等待大約7天才能獲得泊位,而以往船隻最多只需等待半天。
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港口的擁堵將加大對運力的需求,甚至助推運價進一步上漲。
倒逼集裝箱運力激增
海運運力緊張、集裝箱短缺以及部分航線“一艙難求”等種種情況疊加,為中小微外貿企業的出口業務運轉帶來了挑戰。
“我們發貨走海運,一般是一週發一次貨,如果排不上的話,又得等下一週。等待發貨的過程中還要交倉儲費,按天計算,增加運輸成本。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會更改運輸渠道或者暫停發貨。”李炎表示。
而由於艙位有限,“甩櫃”情況也頻繁發生。據悉,“甩櫃”現象常常出現在海運旺季,在貨量較大、艙位有限時常有發生。“甩櫃”的直接受害者是托運人、貨主和貨代,可能因此導致交貨延期。而部分貨代公司則通過加錢保倉保櫃的方式,避免訂艙後漲價和被“甩櫃”的情況發生。
為了解決運力不足的問題,船東開始緊急調動其他航線運力,同時加大租船數量,導致租船市場價格走強。也有船東希望通過建造新船以增加運力。某大型造船上市公司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全球船市景氣度較高,各家船企幾乎達到滿産狀態,全球船企的訂單覆蓋率已經達到了3.5年以上,公司已經接到了2028年的訂單。”
據克拉克森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全球累計新船訂單成交量為726艘、2012萬CGT(修正總噸),以CGT計同比增長6%。其中,中國承接了479艘、1230萬CGT,同比增長20%,市場佔有率為61%,位居世界第一。
在各大船公司增加運力的同時,有部分中小船公司開始重返跨太平洋等遠洋航線,並已開始租賃更多集裝箱船。在多方船公司的運作下,集裝箱運力出現激增。據全球知名航運諮詢公司Alphaliner6月17日的數據,全球運營總運力達到3000.16萬TEU(標準箱),運營船舶噸位共計載重3.56億噸。
期待多元化運輸方式
雖然船公司通過多方努力增加運力,但是面對市場需求增加、航線繞行、港口擁堵等問題,海運價格依然“高燒”不退,海運供應鏈遭受考驗。業內人士對於海運未來的走勢也有著不同的預估。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供給需求框架上分析,今年以來運費持續提升的趨勢難以保持。“現在有部分船公司在推出新的航線,如走俄羅斯北冰洋等線路,也有望降低現在的海運價格。現在是電商旺季,七月中旬以後貨量會減少,運價大概會下降,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企業到時可以發貨。”某跨境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運價上漲的情況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快遞物流專家、貫鑠資本CEO趙小敏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當前形勢的發展變化來看,運價‘飆升’的現象短時間內可能還結束不了,甚至可能延續到今年第三季度。”
上述船舶租賃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從需求角度來看,部分集裝箱船繞道好望角,拉長了運距從而影響了需求;從供給方面來看,今年預計有300萬標準箱位的供應交付。由於運價並非由單一因素決定,因此目前仍然難以判斷後續運價的走勢。可能某一個環節打通了,海運的局勢就會改變。國內外貿企業合理的做法是,如果貿易量足夠多,應該提前利用金融工具,適度開展衍生交易,控制好風險敞口。”
據了解,外貿企業可以採取多元化的運輸方式,對於高附加值的貨物,可以改為中歐班列等不同運輸方式,或採用高櫃等價格更低廉的運輸方式;也可以適當增加海外倉的備貨,盡可能避免由於運力不足帶來的供應鏈風險;或選擇更慢的普船,拉長貨物運轉週期,來降低成本。
趙小敏表示,對國內企業來講,要抓住機會,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一是建議企業分散業務。二是相關聯的企業或者同行之間要進行聯合,盡可能與航運企業進行價格談判。三是要開拓更多的其他運輸方式,這是現階段可能採用的三種策略。”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