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交通運輸部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按照新規,快遞企業如有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慧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等情形,最高將被處罰3萬元。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快遞不送貨到府,似乎成了行業默認規則,消費者吐槽已久,快遞新規終於在輿論呼聲中落地。然而從市場反應來看,快遞服務的供需兩端,卻有著不同反應。
消費者叫好的另一面,是一線快遞員的為難。一律送貨到府,意味著工作量的提升,派送效率會大幅下降,直接影響到快遞員的收入。據悉,部分快遞公司出現快遞員離職現象。據海報新聞報道,消費者所期待的送貨到府,似乎並沒有全面落地,有的快遞員還是執行老辦法,並且直言,“派送費太低了,等漲價了我一定給您送到府”。
對消費者來説,快遞員們對送貨到府的“軟抵制”,難免引發擔憂:接下來寄快遞的價格是否會全面上漲?
首先要指出的是,儘管快遞新規遇到了一些落地困難,但這並不意味著從立法層面捍衛消費者的選擇權是多餘的,新規的出臺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消費者下單寄快遞,快遞公司將它送到約定的地點,是基本的法律義務。快遞不到府,而是被放在快遞櫃,這種提升派送效率的操作,在行業內再普遍,也改變不了違背合同約定的事實。消費者不計較,不意味著它合理合規,更多時候只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無奈。
快遞新規的落地,本身就是從立法層面,對快遞公司無視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做法,進行系統性糾正。它所産生的新問題,不是規定本身錯了,而是市場的利益分配格局沒有調節到位。消費者和快遞員之間,並不是零和博弈的關係。保障消費者“最後一公里”的選擇權,和保障快遞員的收入,二者能否同時實現,快遞公司的利益調整是關鍵一環。
近些年來,快遞行業飛速發展,成為重要的配套基礎設施。但不容否認的是,行業競爭過於粗放,長期停留在“卷”價格的原始階段。快遞公司通過打價格戰來佔領市場,吸引消費者,導致行業不斷內卷。為了保障利潤,只能在成本上不斷壓縮,於是未經同意便統一放快遞櫃的“偷懶”做法,才會成為行業默認規則。
所以,快遞新規落地後,最需要調整適應的,是快遞公司。快遞公司必須意識到一點:“卷”價格的競爭不可持續,隨著消費者對服務品質的需求提升,快遞行業要從拼價格,過渡到拼服務的新階段。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局面,快遞公司不能讓一線快遞員承擔送貨到府的全部成本。它們更應該做的,是對派送標準和流程重新梳理,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運營能力,通過降本增效、優化服務來提升盈利能力。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