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分論壇“科技與法治論壇”在中關村展示中心舉辦。本屆論壇圍繞支援基礎研究高品質發展、優化前沿科技治理體系、提升科技發展普惠性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過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慧迅猛發展,量子計算邁出新步伐,自動駕駛加速落地……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刻重塑經濟和社會結構。”北京市司法局局長崔楊表示,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引擎,但同時,科技發展也在數據安全、智慧財産權保護、技術倫理等方面帶來挑戰。法治作為社會運作的制度基石,急需與科技變革同頻共振,為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我國在推動科技創新領域法治化方面作出不少努力。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憲法與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介紹,以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為例,增加了基礎研究、區域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監督管理等章節,全面升級了我國科技治理體系。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先後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修改,對國家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進行了系統性規定。此外,在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保障科技人員權益等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
在周光權看來,一方面,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堅持法治思維。未來,要積極運用法律來引導科技創新工作,確保科技創新活動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地進行。另一方面,新興領域立法急需加強。由於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現有法律制度體系難以充分應對和銜接人工智慧技術所引發的各類問題,出現一定程度的滯後。當前,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相關調研工作。周光權建議,應當鼓勵在人工智慧立法領域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探討,為今後適時開展相關問題立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擴展到實體經濟和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對人工智慧領域“能不能立法”和“要不要立法”兩個問題的爭論也愈來愈多。
論壇上,清華大學智慧法治研究院院長、法學院教授申衛星表示,爭論中,最主要的擔心是立法可能會阻礙人工智慧技術和相關産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國家錯失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申衛星認為,人工智慧立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並且安全和發展並不對立。
申衛星表示,首先,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同時帶有風險的技術創新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才具有可持續性。其次,國內外的人工智慧立法和實踐前沿表明,在人工智慧立法中確定安全保障措施,有利於提升應用部門和消費者對於人工智慧産品的信任度。人工智慧産業的調研還表明,技術的應用落地需要人工智慧産業促進措施,需要在立法中解決制度約束問題,為科技政策提供法律支撐。
此外,針對人工智慧立法是制定一部綜合的法律,還是分領域、分行業、分場景的單行立法的問題,申衛星建議採用以綜合法律為主,兼顧單行法的配套操作。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綜合性法律,為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基本原則、一般規則、管理體制、運作機制、促進發展的綜合措施、法律責任等進行統一立法。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