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時發現肺部有磨玻璃狀結節,經綜合判斷為肺原位癌。一聽説是“肺癌”,患者心裏往往沒了底。的確,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許多人發現時,常已處在晚期。

不過,在今年3月,世衛組織在2021年第五版的肺腫瘤組織的新分類上,做出了一個重大改變——將肺原位癌歸入肺前驅病變範疇,而不再歸為肺癌範疇。在以“快”著稱的肺癌家族,肺原位癌因為具有良性病變的一些特性,比如發展極其緩慢,不會轉移,切除後百分百治愈不會復發等,已被世衛組織從該家族除名。

肺原位癌會不會惡化?什麼時候,怎麼處理它最合適?這些問題今天一次説清楚。

休眠的肺癌種子突然萌芽

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簡稱市肺科醫院),三名年齡相倣、30歲左右的女白領同病相憐,他們都先後在單位體檢中發現肺上磨玻璃狀結節,大小在5至7毫米不等。經綜合判斷,這些結節均屬於肺原位癌。

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肺結節健康管理工作室負責人杜榮輝介紹,對原位癌大可不必聞癌色變。因為,原位癌常常像休眠的種子,長久沒有變化,在某些患者身上,它甚至10年都不發芽。對生命的威脅達不到“癌”的級別。按照專家共識,對原位癌常規的策略是觀察、隨訪。

只不過,這三名年輕女性的肺原位癌均出現了變化:結節中心實變,周圍有血管伸入。杜榮輝認為這兩個趨勢説明,肺原位癌這枚“肺癌種子”已開始萌動,從原位向周邊浸潤,已波及原病灶周圍約5毫米的範圍,它已經蛻變成肺微浸潤癌,這可是實打實的肺癌。

發芽的種子必須立即剷除

通過人工智慧設備進行打分評估,以及人工閱片綜合研判復核,杜榮輝發現三位年輕女性的惡性腫瘤風險等級均上升到65%以上。“此刻是最佳時機,應當機立斷進行剷除。”杜榮輝説。

本月,三名患者先後在市肺科醫院外科進行了手術。術中病理檢查再次證實了杜榮輝團隊的推斷。

因為處置節點把握精準,手術成功達到了臨床治愈的效果。同時,因採用單孔胸腔鏡手術進行早期肺癌根治,創傷小,術後7天,三人便可出院,且無需進行放療、化療,只需和正常的同齡人一樣,每兩三年復查一次肺部CT便可。

既然原位癌仍可能惡化,為什麼要等到原位癌發展到微浸潤癌才處理呢?杜榮輝説,肺組織不可再生,切除一部分,對肺功能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影響。肺原位癌只要按照醫囑定期觀察,是不會因病情突變而失去根治機會的。

只有在原位癌突破基底膜變成微浸潤癌,才可能會加速發展。此時出手,既可以避免早期過度治療,也不錯失根治的最好時機。這便是市肺科醫院在全省首創肺結節健康管理工作室,對患者進行長期追蹤,對肺結節進行健康管理的價值所在。

對肺結節的管理極其重要

被踢出“肺癌圈”,不代表肺原位癌對生命的威脅解除。對它進行長期的健康管理,是切斷其潛在威脅的唯一科學手段。

為精準把握肺原位癌的處理時機,不過度治療,不耽誤病情,市肺科醫院在全省首創肺結節走勢人工智慧監測系統。該系統不僅安裝了能對肺結節進行智慧識別的“AI眼”,還融入了每個患者個性化的風險因子數據(如家族遺傳史、吸煙史、腫瘤標誌物監測數據等),不僅能發現肺結節,還能根據結節走勢,給其惡性率精準打分。

該系統與醫生實現人機交互後,可實現對肺結節的性質、發展走勢的精準判斷。有了它,好比有了一雙“火眼金睛”,納入健康管理的肺結節只要有惡變趨勢,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如此一來,肺結節患者可以安心生活,待到系統報警再處理也不遲。(記者張劍  通訊員張全錄)